最后的打铁匠

李共标,一个在杭州郊外打了三年铁的手艺人,当他面对镜头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不善言辞,基于这一点,不难发现,李共标的三年郊外生活,造就了他今日用作品说话的性格。

当回忆起自己过往,李共标的内心很激动,如今他作为一个专业的打铁人,但就其本身只是半路出道,16岁时便跟着亲戚出去学做石雕。
后来有机会在2008年的时候来杭州,起初是以做泥塑为主,而后还是因为一杯茶的缘故才有勇气制作铁器茶具。
不得不说,正式因为这样一个爱茶的理由,才使得李共标真正开始了自己研究铁器茶具的动机。
当然,萌生李共标投身于制作铁器茶具的勇气,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从小是一个敢于打破常规,自己创造新东西的人。小时候的李共标喜欢独行,虽然跟着亲戚出去学做石雕,但是愿意突发奇想,创造新鲜事物。
所以,当他用最原始的铁打出技艺打造出的一件件茶器呈现在眼前时,他才真正看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可能是基于这种质感相吸引吧,铁沉得住,它配什么东西都能搭配,也比较稳,因为不喜欢花里胡哨的,像铜啊金啊很夺眼,铁是比较低调的。李共标三年来一直致力于制作铁器茶具,他崇尚的并非铁材质表象的铁骨铮铮,而是因为内里的不夺目与无特征。
在决定要做铁质茶器时,他特意去找十多年前的铁板、铁块来用。旧石、老铁,与园林里沾了雨迹苔痕的山墙一样,有悠悠人世、千秋万岁之感。而某些意想不到的经历,则会在铁材表面留下更奇妙的踪迹。
不过决定制作铁茶具的同时,李共标一直强调的就是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制铁方法,打铁人的心志最重要,反反复复的打铁工作虽然看起来枯燥无味,但一个成功的打铁人之所以能凭借经验来断定铁器的厚薄程度,靠的就是整个过程当中的全神贯注。
就这样,李共标花费了将近两年半的摸索学习阶段,这期间,因为没有生意,所以一直以借钱的日子度过每一天。直到2014年在杭州solife展览之后,所有的付出都得到相应的回报,店铺开始接受一些订单生意,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
如今,在他的工作室里,大大小小载满了他喜欢的老器具,而从外部看起来,这个看似不大的工作室像是一座靠山搭起的水泥房,一旁搁置的火炉、砂轮机、台钳、大小铁锤等工具毫不客气地占据着主要位置。
李共标喜欢古色古香的东西,例如工作室门前的这个旧木头,也是因为一次外出,意外拾得,木头上出现的字眼钱眼里看人可大可小也正是他一直少与人谈的人生观。
对于自己的作品而言,李共标一直希望自己能遵循内心的感觉,凭感觉造就手中的艺术品,凭感觉做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最后的打铁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