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泽州府在古代手工业很发达,有九头、十八匠之说。相传以姓氏作村名的匠、头都是曾为后周军队打造军器技术高超的工匠。现仍以头字作村名的如岗头、椿树头、二圣头、尧头、花园头等共24头,以匠的姓氏作村名的如夏匠、东吕匠、西马匠、牛匠、西谢匠、东武匠、申匠等,共26匠。
晋城有发达的冶炼业。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盛行冶炼。明清时九头十八匠闻名全国,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大批铁货北上内蒙,南下广东,西去甘肃,就连不起眼的钢针都能远出国门,卖到东南亚一带。
九头十八匠的汉族民间传说在晋城地域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九头十八匠的传说内容丰富,传说版本有两种,一种是说古泽州是周世宗柴荣兵工厂所在之地,为便于管理而设立九头十八匠;另一种较为严谨的历史考证是《泽州府志》和《凤台县志》关于匠价银11字的记录,透露出晋城元明两代为390个匠户的信息,为确定十八匠的得名提供了正史的依据。
九头是元朝头下制度的产物,是解决战俘工匠的一种特殊政策的产物;十八匠是元朝匠户制度的产物,是汉族民间签发工匠去京都服役而形成的,这些政策和制度实行达500年之久。晋城自古以来就是煤炭和铁矿石的重要产地,为冶炼、锻造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晋城有发达的冶炼业,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盛行冶炼,流传近千年的九头十八匠传说不仅为晋城地区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还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发展晋城经济提供了生动的文化依据。
九头十八匠是外族统治者对汉族百工匠人残酷剥削压迫的产物,但对泽州铁器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今,晋城市以头、匠命名的村庄众多,印证了当年晋城冶炼行业的繁荣昌盛。从上古流传下来的一副对联可基本确定十八匠是哪些村子。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冯吕苗郜夏马牛;下联是:孔申司孟谢武侯;横批是:金江郝段。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这种口口相传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正在受到严重冲击。九头十八匠的传说逐渐趋于衰落,亟须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