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在常人,茶可以健身疗疾,茶可以提神助思;可以待客会友可以人诗兴文。其间好处不一而足。圆瑛老和尚有开示,须将“五事”调得如法,才可将止观调和均等。 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喝茶时每每喜好翻阅禅书,或晴窗,或秋夜,或春雨,或冬雪,茶香初发,书卷才开,以茶伴禅,以禅入茶,往往自成佳趣。茶味只在一时,琼浆玉液,过颊即空,参禅也是如此。禅机稍纵即逝,只在电光石火间,快捷如箭。
唐朝茶事 茶禅一味 “佛中有茶,茶中有佛” (2)
有句俗话说“吃茶是和尚家风”,僧侣与品茶之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也有说法称茶由野生茶树到人工培植也是始于僧人。 佛教的禅宗认为,参禅时需要有一颗平常心,无妄无欲。茶性平和,香气淡雅含蓄,细品慢啜,回味持久,让人内心宁静,归于平和,这些特性与参禅悟道所秉持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同古人讲“禅让僧人有一颗平常心,而茶给茶人以一颗平常心”。日常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茶”,与佛教中最重要的精神“悟”结合起来,作为禅宗的“悟道”方式,升华出“茶禅一味”的至高无上境界。 佛中有茶,茶中有佛,佛离不了茶,茶因佛而兴,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嗜茶成癖,并留下“吃茶去”的茶文化典故,成为禅林法语。
净心自悟 禅茶本一“家”
禅宗与茶在内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着惊人的类同构现象。禅宗至慧能而定形,其旨不外净心自悟四字。一方面在他看来,人的本心与佛性毫无殊异,都是清净澹泊的,只要顿悟,便可成佛,所以他们比以往的僧侣更推崇自然、本色;另一方面,虽然在提倡澹泊清净、遁身自然、与世无争等方面禅与其它宗派是一致的,但其他佛宗往往借助外在形式以达到这种境界如隐、戒、定(老庄也类似),禅宗却强调内心体验、把平衡心灵的力量从外在的大自然、社会拉回到内心,以为清净本心才是永恒的。所以禅门僧徒主张远离尘嚣又不失自在适意的人生哲学,追求清净又不失优雅的生活情趣,这已失却了宗教的普遍的禁欲主义之意义,倒俨然是中国封建后期士大夫的一种更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禅宗与茶道的渊源,日本茶道的精神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