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下梅村,万里茶路

小溪穿流而过,把下梅村分成了南北两条街。
如果不是事先读了县志,很难想象,200多年前,这条宽约两米,水深仅十公分左右的小溪曾日行舟300余艘,满载着新茶,顺信江下鄱阳湖,继而穿湖出九江口进入长江,远赴恰克图。
是的,电视剧《乔家大院》里山西晋商疏通的这条万里茶路,起点就在武夷山下梅村。这两年,当地的茶商后人们大力挖掘先辈历史,卖起了“文化茶”。而整个下梅村,也被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相中,准备开发为旅游综合体。
百年“景隆号”
小石桥下溪水淙淙,溪两岸木质风雨廊下,靠着三三两两坐着抱着孙娃的老人。村民们有的坐在一起打牌,也有的简单坐着喝茶聊天。
不为茶忙的冬日,下梅村一派闲适。
在村中气派的“大夫第”门外驻足仰望檐下精美砖雕,一名村妇走来,主动要求要帮我介绍这间大屋。一问才知,原来她叫毛志英,是下梅邹家的媳妇。也正是邹家,200多年前,通过经营茶叶富起来、在下梅村率先建起豪宅。
根据《崇安县志》(武夷山市旧时为崇安县,记者注)记载,康熙19年,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余艘,且转运不绝。
据考证,这条茶路是从下梅市场起运,沿闽赣古驿道,过分水关,到达江西铅山县河口镇。随后顺信江下鄱阳湖,过九江进入长江后,再溯江而上到武昌,转汉江至襄樊进入河南,进而到山西泽州,晋中平原祁县等地。继而出张家口,向隔壁草原行进,抵达蒙古库伦,最后到中俄边贸城恰克图,全程五千多公里。
雍正年间,疏通这条万里茶路的晋商到福建经营武夷岩茶,主要的合作伙伴便是下梅邹氏。邹氏创办的商号名为“景隆号”,至今“景隆号”旧居依然保存完好地在村北街矗立着。
20年前,毛志英嫁到下梅来时,新房就在这间大屋中。但彼时,她和她老公都不知道祖上曾有如此显赫的过往。毛志英说,许多年来,他们也像普通的庄户人家那样,种几亩薄地,艰难度日。地边上,也有些茶树,但一度因为不值钱,没人采,还差点砍掉。
毛志英的侄子,37岁的邹印文也出生在这间砖木结构大屋里。近几年,武夷山茶叶行情好起来后,邹家也在家谱中发现了关于“景隆号”的记述:“走粤东,同洋艘,闽茶赖以大行,悃愊无华,品核精详,无二值,无欺隐,且不与市井较铢两。固洋人多服之。”
2010年,邹印文和堂弟决定重现“景隆号”,并将上文作为邹氏商德格言。他们重新注册了“景隆号”商标,并成立了万里茶路茶业有限公司。
此外,他们整合了邹家后人零散的茶山,开始统一种植要求,统一收购并加工销售。
“买我们的茶,更多的是买一种文化。”邹印文说,如今公司在武夷山风景区开了品牌店,每年的销售额达五六百万。
文化旅游综合体变身
被问及万里茶路公司为何不在下梅村开店卖茶,重现当年“景隆号”辉煌时,邹印文回答说,因为那边现在人流量还不够,不适合开店。
实际上2005年,下梅村就被中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那之后,下梅便成立了国有性质的旅游开发公司,开始接待游客。
邹印文被委任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他记得,刚开始一年的旅游人数仅有五六千人。“基本上还是一直没有打开局面,由于缺乏资金,相应的接待能力也跟不上,游客人数自然上不来。”虽然目前下梅一年有50000人次左右的游客,但平均到每天,也才不到200人。
2010年夏天,下梅经历了一场特大洪灾,近百户村民的房子被冲毁。灾后重建时,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表示愿意介入,将灾民安置到村外,而将下梅村打造成文化旅游综合体。
根据公开报道,这一文化旅游综合体总投资30亿,占地4069亩,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魅力商业古镇、影视游览区、文化艺术中心、旅游服务区、山脊运动区、高尚旅游度假区、生态自然景观区和下梅新村等。
然而,三年来,项目进展缓慢。“是资金到位慢的问题。”武夷山市一名不愿具名的政府官员告诉我。
不过今年,该项目作为闽北唯一文化产业基本建设类的重点项目被列为福建省十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据当地媒体报道,该项目即将进入快车道。预计年内村内的风雨廊桥将率先被修复,而二期安置区的立项、招标等前期工作也在陆续开展。
“但我们还是不想搬出去,舍不得。”毛志英望着屋外的小石桥说。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武夷山下梅村,万里茶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