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茶与峨眉山茶史

要了解峨眉山佛教之茶禅文化,首先要了解峨眉山这座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殊荣的名山大川独特的且具唯一性和不可复制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状貌。
奇特的地形地貌:纵捭勾连百峦逶迤的峨眉山,最高海拔处3099米,海拔悬殊落差2600多米。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阔达600多平方公里的山岳型风景区内,云驮诸峰,山峦延绵,沟壑纵横,奇岫百千。大自然的伟力与神工雕凿,造就了这座名山大川的俊朗与飘逸。一壁刀仞的主峰,拔地兀突于西蜀沃地的平原之上,携众山横驰西天天地之间,宛如天上瑶琼园林,揽尽巴蜀之天华物宝。西以四姑娘山和贡嘎山等西域雪山为障,左拍大渡河惊涛骇浪,右携平羌青衣膏泽田野陌阡,东衔成都平原,其态其状,集雄、秀、幽、奇、险于一山。
有赋文盛赞:
嗟呼!峨眉山,尔来六亿五千万年,煌煌然,与天公同寿。
佛哉峨眉,自盘古开天神工雕凿成三霄九老七十二岫一壁万仞千峰垒成云上金顶;
秀哉峨眉,凭自然造法琼瑶拂袖揽五千草本二千精灵云吞百峦碧洗千峰秀甲天下。
植被异常丰富:阔及三级自然保护区的623平方公里的峨眉山境内,野生植被异常丰富,嘉树颀木众多,琼花瑶草遍山。业已堪定并录入中国植物图谱的野生植物,包括木本和草本,科、纲、门、目蕴含丰富,其独特的植物多样物种自然资源,驰名中外。境内野生植物多达5000多种,其中高等野生植物3000多种。所拥有的高等植物与低等附生植物之总量,相当于整个欧洲大陆野生植物数量之总和。故此,峨眉山,又被中外自然科学界誉称为“中国西南部野生动植物自由王国”,堪称当今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自然界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物种资源最丰富最庞大的自然基因库”。
在峨眉山境内,业已勘定查明并录入国家植物图谱的野生植物5000种,其中已知高等植物有242科,3200多种;特有植物107种;属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植物31种;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8种。地衣、藻类、苔鲜等低等寄生附生植物近2000种。
自古峨眉山又被古今的药物学者们称之为“仙山药园”,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据调查勘明,全山仅药用植物就有212科,868属,1655种,药用植物占全山植物总数的33%。以“峨眉”为词头命名的药用植物譬如峨眉野生天麻、峨眉黄莲、峨眉黄柏、峨眉黄芪、峨眉黄精、峨眉杜仲、峨眉沙参及峨眉山茶等达90多种,特有药用植物120多种。峨眉山亦是中国八大中药材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不少药用植物为全国珍稀和名贵药材。
峨眉山境内野生植物总数,相当于整个欧洲大陆野生植物数量的总和。其野生植物群落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呈鲜明的特征;即:
海拔460米至800米的低山区以阔叶林为主;海拔800米至1600米的中山区以阔叶和针叶林混生林为主;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山区以针叶和灌丛植物为主。
气候特征迥异:峨眉山地处亚热林气候区域,但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全年气候特征十分奇特。俗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体验。入埠的信众及旅行者在其山麓,体品的是春花烂漫,春意盎然,援至中山区则身置浓荫匝地酷暑尽去,而至海拔2000米处谷风劲来如见秋意,登顶主峰,寒意袭来常寻棉袍裹身。
在峨眉山境内,至今尚存被世界气象学界堪称奇特的“华西雨屏”现象,即从峨眉山西南向小凉山(即今四川省乐山市所辖的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马边彝族自治县)约6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存在着世界气象学界以峨眉词头命名的“峨眉雾淞”、“峨眉雨淞”、“峨眉雪霁”等奇特独有的气候现象,其特征是:
峨眉雾淞:峨眉山境内周年云雾缠绕,旅行者至此,刚刚身置艳阳之下,瞬间又见山霭袭来,锁尽诸峰诸峦,崎岖之游山古道湮灭于浓雾之中,忽尔云奔雾走天光漏下,那山那峰竟在前方,头上白云朵朵,脚下雾漫林壑,古道斗折蛇行,云驮雾涌,如置身蓬莱仙境。峨眉山境内全年有雾天数达三分之二以上。
峨眉雨淞:峨眉雨淞现象多呈现于盛夏至酷暑的中山区。中山区一带,植被异常丰富,雨淞现象主要集中于海拔1200米至1600米一带,犹以峨眉山十景之一的“洪椿晓雨”为显著特征,旅行者身置其境,可见千万雨丝似银针急矢,周遭森林之叶冠如清泉碧洗呈湿漉状,以手拭之却无水迹;雨淞又如银针飞矢衣襟,以手拭之,也竟无水迹。峨眉雨淞现象全年约120天。
峨眉雪霁:每至农历10月,峨眉山始降瑞雪,其降雪天多为深秋及隆冬季节。降雪骤停,阳轮悬空,百峦千峰银妆素裹,万千嘉木已成琼树,千万枝丫缤纷已成蜡条,百里峨眉皆银色世界。峨眉雪霁这一奇特气候常年约120余天,往往至翌年农历三月,山麓之千里沃野已春暖花开,而山中之冬雪尚末融尽,高山区和中山区的植被群落,在昼夜温差约16°-18°左右的作用下,其新萌芽萼且合且开,纷纷从雪霁中绽发出新芽来,鹅黄飞绿,苍翠相间,缀满崇山峻岭。
峨眉山植被丰富,森林浩瀚,亦是中国和世界野生古树最古老的生长地。至今,在其623平方公里的三级景区保护区范围内的森林中,仍然生长近20种野生茶科乔木,当代中国植物学界著名学者,已故的四川大学教授方为培先生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致力于峨眉山野生植物的搜集与勘查研究,其中就有经他发现并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方氏柃”野生古茶树。
2007年4月至6月,当地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在对峨眉山茶叶资源调查和勘查过程中,发现中景区的森林群落中仍然生长着大量的野生古茶,位于峨眉山境内的黄湾乡万年村村民李茂成家的承包山林中,生长着数株主干苍劲叶冠如盖的野生古茶,为了保护其虬枝,李家人用十多根粗壮且长的椽木环围支撑。采摘时则要搭木梯援上而劳作。
峨眉山茶事生产活动的历史源於远古时期,尚存的历史文献不多。据公元五世纪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著名史志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记述和明、清两代的《峨眉山志》录入,早在公元前即秦汉时代,峨眉山生产名茶且名声远播至西汉京都咸阳。
文献曰:“汉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辖县12,武阳(今四川省新津县、彭山县一带)南安(今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距峨眉山仅30公里左右)皆出名茶,西有熊耳(峡),南有峨眉山。《孔子地图》言有仙药,汉武帝遣使祭之,欲致其药,不能得……”
根据上述文献所拷,早在2000多年前,峨眉山就出产名茶了。而彼时,蜀道之艰阻和交通信息之闭塞非今人所想所思,就在那时交通闭寒,信息不通不畅的情况下,峨眉山生产名茶的消息还是经过山重水隔,无比艰难地被人传递到西汉的京都,传到汉武帝的耳朵里。而彼时的峨眉山中茶且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先古茶人研之习之,才被人知晓。许是数百年,许是上千载。而谁是峨眉山茶发现者,谁是峨眉山茶第一个品饮者,谁是峨眉山茶第一个焙茶人,却无文献记载。抑或是远古时期峨眉山之原住民,抑或是最先隐匿于山中的高古逸士、丹术之徒。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古城峨眉东郊胜利镇所辖一个小地名叫田王村的村落,窖工在掘泥取之做砖坯时,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釜等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耕劳作用器,经考古专家鉴定及推测,峨眉地区的原始农耕时代,至少始于公元前1066年西周时期。
据此,峨眉山远古的茶事生产活动的历史及源始,可以用“始于西周,发乎于秦汉,盛名唐宋”来括之。
《峨眉山志·千年史程》记载:公元前515—前488年间,楚昭王曾遣使持金百镒,车马驷,往聘朾士陆通,出领江南地。使者去,通负甄,其妻带衽俱,变姓易名,游诸名山大川,后隐蜀峨眉。其结庐处,位于中峰寺左里许(即现今峨眉山神水阁一带)。宋黄庭坚来游命名为‘歌凤台’。”
这一史志记述的是,早在公元前480多年期间,楚昭王听说国中名士陆通具有将相之才,治国之术。王求贤若渴,于是便派遣亲信使臣持重金百两(文献中的“镒”,为远古时期的计量单位,相当于今天的计量单位“两”即50克>),还专门供王公将相才有资格乘座的配有四个车轮两匹辕马拉着的华丽车辆,专程去陆通的家乡恭请他入朝为仕。而且还让他担当重任,管理楚国之江南,相当于把半边江山交给陆通治理。当陆通得到这个消息后,为避楚昭王诏,便匆匆收拾行馕自己背着烧饭的陶罐锅碗等家厨吃饭的劳什子,其妻则将衣啊裳啊裙等打了一大包袱,夫妇二人便匆匆离开了家乡,沿途之上隐姓埋名,优哉游哉游遍名山大川。奔出楚国后,又转入巴蜀古国的四川,隐居于四川的峨眉山中,结茅于峨眉山中峰寺下面的森林里。很多年过去了,到了宋代,誉满大宋的书画家黄庭坚来游峨眉山,途径千载以前楚国隐士陆通当年所隐居之处,十分敬慕这位隐才不仕的高古清流文士,欣然留墨于此间的巨石之上,命曰:歌凤台。后人依其留置而刻之。今尚存。
相传,陆通携妻小隐匿峨眉山神水阁的山林后,白天荷锄躬耕山林,种粮种菜以求裹腹,夜晚,则秉烛竹简,其声琅琅,震动天庭。玉女悯之,倾瑶池泻下化为玉液以供陆通煮茶解乏。即成今日被称为“大峨神水”的玉液泉,其泉日涌数百吨,清澈甘洌,亦是峨眉山茶上善之水首选,名贯古今。
又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公元前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先生王翊曾入西蜀峨眉修道。《峨眉山志·千年史程》录入:“战国时,鬼谷先生,姓王名翊,著《珞琭子》一书于峨眉山洞(见《隋书·经籍志》),至今,山中雷洞坪下尚有鬼谷子洞。”
据《峨眉山志》、《峨眉县志》及散见于诸朝历代的各种史志、方志、地方志等古代文献记述和记载,大约从公元前1066年的西周时期至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不断有化外的高古逸士,包括中国远古时期原创道教人物,纷至沓来峨眉山隐居修道,他们皆是那个时期有文化有思想的读书人和文化人。是他们开启了洪荒峨眉的文明先河,也将他们在化外的理性认知和感性思维带入了峨眉山,将化外日常生活必须的生存方式带入了峨眉山——他们在那个时代已知中国更远古的尧舜炎黄,或多或少且晓原始农耕之杂作,抑或也知晓华夏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抑或也知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于是,一批又一批遁入峨眉的高古逸士、隐士们,或于山中搭建茅棚木屋,或择岩穴而栖身。是他们最先发现浩瀚的峨眉山原始森林中生长着神农氏发现并率先使用并以之解百草之毒的“茶”。于是便择林中野生古茶而啖之煮之食之饮之。他们是峨眉山茶的发现者和引为食用的创始人,而继他们之后数百年的薪火传递,形成了峨眉山茶绵绵亘长的不违时节的茶事生产活动,代代相传。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峨眉山茶与峨眉山茶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