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凤冈方言中的茶风之七

“四时”中的茶风采摘春茶手工揉茶凤冈县境战国时属楚地,汉时属牂牁,晋时属夜郎,隋属明阳郡,唐时先后隶属义州、夷州、智州、思州,唐末陷为“蛮地”宋属羁縻思州安夷县,元置大保龙泉长官司,明初属思南宣慰司,后改隶石阡府。明万历二十九年,废龙泉长官司置龙泉县,仍隶属石阡,历经清代至民国。民国初更名凤泉县属镇远道,民国19年更名凤冈至今。众所周知,凤冈历史悠久,全年离不开茶,因而形成了“四时茶俗”。端阳吃粽籽粑,餐桌上摆饮雄黄酒,因物性“剧热”,所以饮雄黄酒后必须喝浓茶解之,过节人较多总得泡一茶缸浓茶共饮用,谓之“端午茶”。七月半,家家户户在夜间于阶檐前设案摆七至九碗茶水,供过往鬼魂饮用,谓之“青蒿茶”。正月初十五日,人们过年吃素食,须设案摆放元宝(即汤圆、米团粑)、茶食(即麻饼、米花、水果)、净茶(即以泉水烧沸水泡制的茶水)敬奉祖先,其谓之“元宝茶”。春夏秋冬四季均饮茶,根据传统中医学中,茶叶有甘苦寒温性能的说法,因之,四时饮茶有益健康。春来万物复苏时节,茶农往往只采一芽一叶手工制作茶叶,用茶壶盛装山泉水,捡干松果做燃料煮茶,其栗香浓郁,汤色碧绿,连泡四五次,茶味不尽,因之叫“明前茶”。难怪,清人郑板桥赞曰:“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茗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当地人把幼、初、鲜均称为新,遂称明前茶叫“新茶”,这一说法很早以前就有名人认可。明代画家魏时敏在《残年书事》中写道:“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诗中新茶,即春茶,一般指越冬后的茶树抽出的芽叶。春回大地,人体与大自然一样,处于“复苏”之际,制作性温新茶,或沏,或煨,趁热喝之,可慢慢散发冬天积郁于体内的寒气,消除春困。传说,人们将灶王叫做“报耳神”,据说灶王随时跟玉帝通报人间善恶之事。有一年夏天,茶叶遭到长久的干旱,灶王将此情况禀报玉皇,玉皇就下达了三晴两雨的命令。随后,整个茶山白天热、夜晚凉,由是形成了夏茶。人们为了纪念灶王,每逢夏至都得设案祭祀灶王,其通过入园采摘嫩芽,放入茶罐加泉水在灶膛中煨茶,让灶神首先尝到夏茶的味道。久而久之,人们就习以熬制酽茶斟上三茶碗,一碗敬天、二碗敬地、三碗敬灶神为俗。是地,制作夏茶历史悠久,人们总结出“白天茶叶老,夜生嫩芽粗”的夏茶生长规律。夏来高温,因出汗多,消耗体内津液大,一般采用清凉祛暑。制作味苦性寒药性的夏茶,具有消暑解热、增添养分的功效,以凉克“热”,以清驱“燥”。秋天气候干燥,常令人口干舌燥,可采摘秋季茶叶,通过传统手工制作出鲜香浓郁兼甜醇特点的秋茶,其性能不寒不热,饮之能清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润肤、润喉、生津、养肺。农谚曰:“体内藏余热,吃碗露茶扯。”茶树经历夏季的酷热,待白露时令到,茶叶通过清晨凝露和徐徐凉风的“洗礼”,其茶叶独具甘醇高香,人们因之称谓“露茶”,又因茶叶吸收稻谷芳香之精华又叫“谷茶”。冬天气温低,寒气重,人体机能减退,阳气渐弱,“渴求”能量的补充。旧时,土著人制作茶饼,饮用“老茶”,利用所含微量元素御寒保暖,增强人体对冬季的适应能力。清代凤冈人王荣怀对此也有些释怀,在他《诗清都为饮茶多》一诗中写道:凤饼龙团腴尽咽,金科玉律妙成呵。饭餐欲少身偏健,酒吸忧肠与易魔。惟有昌明真益我,赐叨茎露畅赓歌。(待续)(本文图片源于陈昌霖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漫话凤冈方言中的茶风之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