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红茶被誉为“中国红茶后起之秀、中国红茶之花,是广东省英德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些年更是风头最劲,先后获国际美食金牌奖,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国家银质奖及各部委评比一等奖、优秀奖等达36次之多。已有不少专家认为英德红茶可与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祁门红茶并驾齐驱,跻身“世界四大高香红茶之列,英德市也凭借英德红茶被誉为广东省著名的红茶之乡。
乍听之下,英德市似乎像个十足的茶城新贵。其实并不这样的,正经说来,英德可算得上是茶界世家,英德开始种植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00多年前的唐朝。
陆羽在《茶经》中就曾写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唐代韶州的行政区域就包括今天的英德。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元红茶育种岗位科学家陈栋研究员的研究,明代以前广东省有11个产茶县;明代有70个产茶县;鸦片战争后发展到84个产茶县,而英德,不论在什么时期,都是广东举足轻重的重点产茶县。
据史书记载,明朝时英德所产茶为朝廷贡品,清朝时英德县境内种茶遍及四乡。据他考证,英德还是2000多年‘丝茶之路’的重要节点,是岭南茶路的主干道和重要茶叶出口基地。英德地处‘入粤要道’,无论广东中心商港是在徐闻还是广州,英德都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中转站。
真正意义的第一批现代化新式茶园于1956年在广东省农林厅总工程师罗镈鍒教授的主持下在英德茶场诞生,该茶场首次引种云南大叶种成功。1959年,第一批英德红碎茶问世。在当时出口创汇经济需求的驱动下,英德红碎茶20世纪60年代大量投向国外市场,并以其独特的鲜爽、浓烈风格和堪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媲美的优良品质蜚声海内外。
据当时香港市场反映:英德红茶色泽乌黑而润红,久存不易变色,消费者评价比锡兰茶还好。因此,当时英德红茶每年生产4000余吨远销到西欧、北美、大洋洲以及中东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时间闻名中外、饮誉世界,成为中国大叶红碎茶第二套样出口的重要支柱,并成为我国红碎茶出口商品基地。
英德红茶具有浓(厚)、强(烈)、鲜(爽)的品质风格,尤其那秋茶的自然花香令人珍爱。特别是加糖、奶后,汤色姜黄瑰丽,滋味甘美清鲜。1963年,英德红碎茶FOP被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用在宴会上招待贵宾,受到高度称赞和推崇。据1996年9月19日香港东方日报称,英德红茶作为高级红茶已被英国定为皇室用茶。
发 展 道 路 不 平 坦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英德茶叶曾在19世纪前半叶兴盛一时,以后因战事不已,出口受阻而逐步萎缩,到20世纪初茶园荒芜,茶业凋零,茶叶贸易几乎销声匿迹……建国前夕,英德茶叶生产已到了似有若无的境地,据有关资料记载,到1950年全县茶园面积仅得30公顷,茶叶产量仅得三吨(3000公斤)。
1951年夏,广东省英德农场的创办翻开了英红史新的一页。1955年,英德龙头影劳动改造管教队与英德农场合并。1956年,在广东省农业厅的帮助支持下,广东省地方国营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率先引入云南大叶种茶籽试种成功,并于1959年, 令第一批英德红茶问世。同年,在华南农学院、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成功试制出了第一批英德红碎茶。英德农场、英德硫铁矿、新生三厂合并组成“广东省地方国营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
1960 年开始,英德红茶以其优异的品质扬名中外 ,中茶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祝贺电文中称:“1959年茶叶产品,经苏联和国内茶叶专家评定,已达到国际高级茶水平,为祖国传统出口商品提高了声誉。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60)茶研字第064号函件称:“英德红茶品质具有外形色泽乌润细嫩,汤色明亮红艳,滋味醇厚甜润,具有祁红(祁门红茶)鲜甜回味,香气纯正,叶底鲜艳,较之滇红(云南红茶)别具风格。
1962年,英德茶园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同时,还先后在美村、仙桥、龙头影等分场建起了四座茶叶加工厂。茶叶产量逐年增长,农场也初具规模。
1964年3月14日,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取道英德赶赴阳山考察,途中看到英德茶叶长势兴趣,他立即取消阳山之行,改道坑口嘴。看到眼前一片蓬勃生机时,他非常高兴,并与同行的副书记李一清同志商量,决定成立“中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前身是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兴办“广东茶叶技术学校,并将“广东省地方国营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更名为“广东省英德茶场,给了公司10万元的资金支持,陶铸还即席挥毫写了“广东省英德茶场七个大字,从此英德茶场之名远播。
1959年,广东省农业厅在英德成立,广东省茶叶试验站(罗镈鍒任站长兼场长)老一辈的茶学专家们就在这里开始了对茶树的品种选育、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生理生化、茶叶气象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中以引进云南大叶种及栽培技术尤为突出。
1961年,为培养适合英红发展的优良茶树品种,专家们从1956年引进的云南大叶种种子变异茶树中选出20多棵单株,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红茶良种选育之路。可谓“慧眼识英九,当时的李启南、李庭强等专家发现了其中编号为“英红17号的一株茶树的生长性质优良,并于1964年将之命名为“英红九号,从此开启了从单株选育到配套种植以及工艺制作的全方位技术。
1965年至1968年,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改名为中南茶叶研究所,继续着英红九号的单株观察研究并建立母本园。1968年至1972年,研究工作因故中止。直到1973年,中南茶科所正式改编为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英红九号选育工作才得以重新启动。
1975年1977年,在省农业厅方金福等人的支持下,开展了单株性状和生化指标测试;1982年起在李家贤等人主持下正式开展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1988年,在省农业厅方金福、陈栋的指导和推动下,“英红九号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良种审定,审定书上陈栋用铿锵有力的钢笔字如是写道,“经品比试验和生产鉴定,该品种品质优良,产量高。萌芽早,生育期长,发芽密度中等,属重芽乔木型大叶种,适制红茶,可在亚热带、热带红茶区种植。
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出口红碎茶取消了补贴,九十年代后,红碎茶种植和加工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英德红茶的名声也逐渐下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针对这株“英红九号,开始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经广东茶科所多年的试验与实践,英红九号品种得以开发出一系列优质产品,19851990年,戚康标、方华春等人利用英红九号创制广东名茶“金毫茶和“大银毫茶获得成功;1991年英红九号“金毫茶荣获首届广东名优茶质量竞赛红茶类冠军,1992年获首届中国农博会金奖。目前,英红九号红茶根据嫩度和季节,共分为金毫、金毛毫、金英红和英红九号四个等级。金毫原料以单芽为主,金毛毫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金英红原料为当年4月31日前采摘的一芽二叶原料,英红九号则以一芽二叶为主。
进入21世纪,在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英德市政府的引领和推动下,“英红九号带动了英德红茶的“第二次辉煌,实现了从群体大叶种到高端无性系红茶良种的华丽转身,也实现了一个品种带动整个广东红茶的神话。如今英德有茶园面积8万余亩,2015年茶叶总产量4000吨,茶叶生产总值达15亿元。2016年,英德红茶品牌价值达14.54亿元。从一个广东本地的小茶种,引进新茶种,到不断改良提升,到今天闻名世界的英红。英德红茶的历史就是每一代茶人的大胆探索,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英德红茶世界四大高香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