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有“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的说法。佛教禅宗寺院大多数都建于名山胜地、绿水青山之间,有条件的寺院都辟有茶园,佛教中禅宗重视坐禅修行,僧人们坐禅时,通常会放一壶茶在身边,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
佛门弟子争相饮茶,并以茶供佛,把禅宗哲学思想融入宗教茶事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佛门茶道文化。佛寺里的茶叶称作“寺院茶”,寺院内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所击之鼓。寺院有“茶头”,负责煮饭献茶;寺庙有分工精细的种茶僧、薅茶僧、采茶僧等。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则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为“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为“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为“化茶”。
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许多饮茶大师出生于寺院。被誉为“茶圣”、“茶仙”的唐代陆羽经过努力钻研,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一佛一茶,佛度俗人,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使茶道更具神韵。
静为佛之首。心即佛,而茶是心,则茶即佛。茶清如露,心洁如佛,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涤除我们的凡尘杂念,使我们得以身心安然。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从茶香中品味着“茶可清心”的含义,在纷纷扰扰的世间万象中感受茶带来的佛家清净本质,正所谓“为饮涤尘烦”是也。佛典《楞伽经》用无我之观,使人回到人生单纯的起点,其意在消灭一切人们妄想之现象,而达到清静境界。
苦为佛之身。欲守佛道,必参苦禅,欲破苦念,必习苦茶。人生总是在得与失、苦与乐中演绎一幕幕亘古至今的忧伤与难忘。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教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空为佛之本。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
茶净苍生,明心见性、了脱生死、自在喜悦。庄子说:“至人无己”,指德行修养至善之人,也就能无私地达到修养至善,提倡和平友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善。
佛者,茶也;茶者,真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