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10月11日,“万里茶路寻晋商”大型采访活动,在省城迎泽公园晋商博物馆门前启动。新晋商文化传播集团、新晋商国旅分别作为联合制作单位和赞助单位全程参与此次大型采访活动。
10月14日开始,采访组沿着当年晋商开启的线路,南起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跨过鄱阳湖、长江、黄河,越太行山脉、大漠戈壁,北达蒙古、俄罗斯。此行将历时两个月,行程上万里,晋商的创业史将一页页为您翻开。
晋商下梅寻商机
下梅村口,一块写着“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的石块赫然醒目。
常万达,山西榆次人,当时富甲一方的晋商大富豪。下梅村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0多年前的一天,村里突然来了一批操山西口音的商人。他们对茶山负责人说,要买下茶山。负责人为婉言拒绝山西商人,随意开了高价。没想到,第二天,山西商人竟带来真金白银,买下这里所有的茶山。
武夷岩茶茶品清香、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在俄罗斯人眼中,被看作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奢侈品,其巨大的需求量让晋商看到了潜在商机,而晋商的到来,更给武夷岩茶打开了市场。
常邹抱团辟茶路
当常氏在码头上寻找货源时,下梅邹氏正带着武夷岩茶寻求合作伙伴,因双方经营理念相投,一拍即合。之后,常邹两家以景隆号码头为平台,展开合作。
在下梅村的荣家巷,巷子里有常邹两家打造的第一个茶庄景隆号茶庄。如今,这个古宅沧桑而破旧,但从墙基、砖、门楼的工艺,可以看出茶庄当时资金的雄厚。“为了让货物数量准确、品核精详,两家便隔在一道门里。若常家掌柜记数量,那邹家掌柜就做统计,互相以明证。”邹氏后代邹全荣介绍起茶庄的生意经。
离开茶庄,走进位于下梅村丹溪北侧的邹氏家祠,这是邹氏与晋商合作获得巨大利润后,建成的丰碑,是古村的标志建筑。家祠内立有两根顶梁柱,每根柱子由四片拼起来,每个缝一个板。邹全荣解释,它体现了团结的精神,万里茶路上,常邹两家精诚合作百余年,团结、诚信是基础,“晋商有"持义如重山,仗信似介石"的理念,而邹氏也有自己以儒家思想、诚信为核心的一套规则,比如“无二价”“无欺隐”。
下梅村里晋风劲
万里茶路,晋商不仅收获了财富,还带回了南方的生活情趣,榆次的常家庄园就是最好的见证台、轩、阁、榭极具南方特色。同样,在下梅,晋文化也已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
村里的镇国庙祭祀的是薛仁贵和薛丁山,两位都是山西历史人物。随行的武夷山市文体局赵建平说,“通过商帮往来,山西的生活习惯等文化渐渐传到武夷山,具有了明显的山西元素。”“婺州上来十八趟,趟趟看见武夷山……”在下梅村,采访组见到一位唱民歌的老人,邹家的第二十七代传人。老人说,当地的民歌也叫茶歌,起初多以爱情为主题,随着晋商的到来和茶路的开辟,歌中出现了对外出亲人的思念和欢迎晋商宾朋的词句。老人唱的这首带有浓浓晋商生活气息的歌,名叫《婺州上来十八趟》,讲的是晋商将武夷岩茶从下梅运到赤石,再转运婺州的过程。
这天,下梅村一户普通家庭正给家里的老人过寿,寿宴上竟有山西人熟悉的面食。南方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米粉,面食本应很少问津,然而,在下梅,不但人人会做面,而且,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面食都会摆上餐桌。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武夷山市下梅村,万里茶路起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