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贡茶院鸟瞰图。
嵊州市副市长俞忠毅(右二)向贵宾介绍越乡品牌建设情况。
安吉白茶影视基地。
浙江是吴越文化的诞生地,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产茶区之一,这里既有享誉中外的西湖龙井,也有后来居上的大佛龙井、安吉白茶、越乡龙井等名茶。2011年浙江省的茶园面积已达273万亩,产量已达17万吨,产值则达到了101亿元。在这些喜人的数字背后,是浙江各茶乡奋力前行的身影,它们以奋进之势,托起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浙江茶产业。
日前,《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浙江采访组走进浙江一个个魅力茶乡,希望通过总结、梳理它们的发展之路,对中国茶产业的未来做有益的推动。
大唐茶都:南白北紫农家乐
说起长兴,就不得不提“茶圣”陆羽。早在唐代宗广德年间,陆羽就在长兴顾渚山一带发现了一种茶叶,因其“紫者上,笋者上”的特征而得名紫笋茶。由于陆羽的力荐,紫笋茶在公元763年时成为贡茶,到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6年)贡额多达18400斤,堪称中国贡茶之最。与此同时,中国历史上的首座茶叶加工场——大唐贡茶院也在长兴建成。
1200多年后,今日的长兴处处呈现着喜人景象:截止到2011年底,长兴县已有茶园9.81万亩,茶叶总产量实现4567吨,总产值达到5.55亿元,其中名茶产量和产值分别为576吨和3.9亿元,成为长兴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和茶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0年,长兴和紫笋茶分别被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和“中华文化名茶”称号,紫笋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长兴以“大唐茶都”著称于当今。
紫笋茶客观说有一定地域局限性,如何打开一个立体全方位的市场,让特色茶叶带动地区经济达到全面繁荣呢?首先,长兴县在产业管理方面,每年都安排茶产业扶持资金800多万,用于地区茶产业的各项配套工作。1999年就成立的长兴县茶叶行业协会统一管理区域内的各项茶业工作。其次,在产业拓宽方面,从1999年开始,与安吉毗邻的长兴和平镇,以长兴和平白茶协会成立为契机,介入推动和扶助和平白茶产业的发展。到2011年,和平镇白茶面积已超过5万多亩,产量达280余吨,销售收入超2.5亿元。长兴茶业形成了“南白北紫”的格局。再其次,在产业宣传方面,长兴政府每年要投入近百万元推广经费,多次在上海、北京等地举行茶事新闻发布会和茶产业推介会,同时组织茶企参加各种型博览会并屡获金奖;邀请中央电视台来长兴拍摄茶产业专题片,先后在央视多套节目中播出;拍摄主题电影——《茶恋》,介绍陆羽生平及其与紫笋茶结缘的传奇故事。
为传承和展示千年茶文化的精髓,长兴历时3年投入近亿元在古代原址上重建了大唐贡茶院,并以其为中心强力打造了顾渚茶文化景区。新建的大唐贡茶院占地110亩,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现为全国文保单位,已先后多次接待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大批茶人前来考察交流。大唐贡茶院的重建,不但再现了当年紫笋茶的绝代风华,更将今日的长兴特色农家乐旅游,推到一个如火如荼的程度:贡茶院的所在地长兴县水口乡,短短10年间冒出了300余家专门接待苏、浙、皖、沪等地游客的“体验式农家乐”,被誉为“长三角城市的休闲后花园”,这里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达到140万人次。长兴的茶乡游服务目前已覆盖上海全市以及苏南的苏州、常州、无锡等城市。由于水口乡几乎没有工业,而农产品资源却极丰富,所以空气质量和自然风光极佳,很多城市游客来了就不想走,一住就是一个月。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一些退休族,甚至把这里当成了修身养性居所。
合理的消费,加上绝佳的原生态和源远流长的贡茶文化,让长兴的“农家乐”火了,也让长兴古老的“品茗三绝”——紫笋茶、紫砂壶和金沙泉,走向了全国各地。在千年茶文化的悠悠雅韵中,长兴正式提出了县区茶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实现高优茶园10万亩以上,年产茶叶5000吨,年产值7.5亿元!位于太湖之滨的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长兴县,正诚邀天下共品茶!
大美安吉:一路白茶深似海
不少人都看过杨幂和刘恺威主演的电视剧《如意》,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部民国大戏拍摄的外景地就在位于安吉县溪龙乡的安吉白茶园区。这里青青山岚,白茶遍布,既是安吉白茶的主产区之一,又是湖州目前两个全国一村一品的示范村镇之一,有“中国白茶第一乡”之美誉。记者来到这里时已是9月中旬,但放眼望去,还是接天茶园无穷碧,偶尔有几颗成熟的板栗,落在乡间黄澄澄的土地上。
“一个树种、一段机遇,带来了30年的传奇。”陪同记者考察的安吉县农业局副局长陈秀宽感慨地说,“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安吉林业部门发现一株千年‘白茶祖’育成了‘白叶一号’,整个安吉茶产业的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安吉曾经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尽管山村秀美、修竹环抱、河道密布,经济却没多大起色。一个再典型不过的山区县,如何突破困局,为地方经济和群众生活找到一个支点呢?不期而至的“安吉白茶”给出了答案:走特色茶叶经济之路,富民强县,利在子孙!
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品种培育期开始,安吉白茶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这个如今家喻户晓的公共品牌,从一株树苗发展到现在拥有10万亩的茶园面积,1200吨的茶叶产量,13.6亿元的茶叶产值,从业人员在全县达到20多万人。与此同时,安吉白茶还先后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2001年)、浙江省十大名茶(两届)、浙江农业科学发展创业创新十佳典范、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品牌等荣誉。特别是2007年以来,“安吉白茶”公共品牌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全省唯一通过行政申报拿到“双商标”的农产品。到2011年时,安吉白茶已被评为“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评估值达到了22.67亿。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安吉白茶已成为安吉农业的特色支柱产业,成为其对外形象的一张金名片。
如何维护这张金名片?安吉县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做了不少工作,推出一系列措施为安吉白茶的品牌塑造加力:坚持政府主导,提升产业层次。县里不但组建了安吉白茶生产管理领导小组,还成立了安吉白茶协会,吸收会员单位390余家,有效促进了安吉白茶产业的规范化和组织化管理;推行母子商标,提升品牌影响。这样较好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品牌建设的矛盾,有效规避了安吉白茶公共品牌的市场风险;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品质。强化了标准化体系建设、质量安全监管、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提升综合效益。一方面加大园区建设,实现了“茶园向景区”的转变。另一方面创新加工方式,提高产品效益,实现了“商品向礼品”的转变。还加大院企合作,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像与中茶所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展多项课题研究,研制了安吉白茶饮料、茶含片、茶月饼等一大批新产品。
安吉白茶已经从单纯的茶产品逐步向茶旅游、茶休闲、茶文化等领域延伸,这一片小小的茶叶,仅在2011年就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近30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1/5,难怪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职时曾盛赞安吉白茶“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大美安吉,茶深似海,的确让茶乡人引以为豪。
越调剡溪:越乡龙井最袭人
南方有嘉木,嵊州出好茶。嵊州茶叶历来以香高味醇、经久耐泡而著称,早在元、明、清时期,“剡溪茶”就已是名茶,成为了朝廷贡品。有人曾这样说过:“中国茶叶看浙江,浙江茶叶看嵊州。”这句话你不到嵊州就不会深刻理解。
嵊州的茶园面积18万亩,占整个浙江省的1/10;年产量2万多吨,占全省的1/8,其中龙井茶产量占全省的1/3;全市有初制茶厂1000多家、精制茶厂80多家、茶叶自营进出口权企业8家、规上企业1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家。综合说来,嵊州在茶园面积、茶叶总产量、茶叶总产值、龙井茶产量、绿茶出口量、出口总值、茶农户数、名茶加工集聚区数量、规模以上茶叶企业数量等10个方面名列浙江省的前茅。
据嵊州市林业局品牌办公室主任汪新贵介绍,嵊州发展茶产业一直是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以内销为主的名茶生产,另一条是以外销为主的珠茶生产。在国内市场,嵊州的“越乡龙井”茶产量6000吨,产值8亿多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产地;在国际市场,有“皇帝”、“鹏宇”等品牌的珠茶出口到亚、非、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年加工出口珠茶6万多吨,占全国珠茶出口量的2/3,嵊州已是全国最大的珠茶生产、加工、出口集散中心。
近年来,嵊州市大力实施“名茶品牌战略”,使“越乡龙井”成为嵊州市名茶核心品牌,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越乡龙井的品牌建设:一是整合名茶品牌,不断增强发展后劲。2008年,市政府出资150万元收购了“越乡”茶叶商标,自此便采用“越乡+企业商标”即“母子商标”的形式对龙井茶品牌进行整合,实行品牌、标准、包装、标识、宣传、监管“六统一”的行业管理。如今的“越乡龙井”以14.92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茅。二是强化宣传推介,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嵊州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推介宣传活动,在组织“越乡”商标使用企业参加各类茶博会、推介会和展示展销会之余,鼓励企业到各省会城市、直辖市开设越乡龙井旗舰店、连锁店,实行连锁经营。同时鼓励企业在网上开设越乡龙井专卖店。三是注重研发创新,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协作。现已在嵊州市茶场设立了中国茶叶研究所茶叶研发中心,在黄泽明山茶场建立了陈宗懋院士工作站。近年来,全市还通过茶机生产企业的不断攻关,相继研制并生产出了龙井茶采摘机械、加工机械和提香机械,使嵊州在茶机研发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另外自1999年以来,嵊州市连续13年举办了全市性越乡龙井炒制大赛,与省农业厅联办了两届扁形茶炒制大赛和首届龙井茶机制大赛,通过市、镇、村三级联动,提高了嵊州茶农整体的炒制水平。四是开展茶文化研究,伸长茶叶产业链。嵊州市既是“中国茶文化之乡”,同时又是“中国越剧之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嵊州市在越剧艺校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组建稳定的越乡龙井表演队伍,已排演出一台《双越飘香》演唱会。同时组织相关专家编定《越乡龙井》书籍。此外还整合资源,筹划集观光、采茶、制茶、品茶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趣味旅游,将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进一步培育嵊州茶业新的增长点。
龙井飘香,仙韵回甘,在袅袅的越音中,古老的嵊州茶业刚迈开新时代的步伐,想必还有一场接一场的精彩大戏正待拉开帷幕。
记者手记:建设茶叶强省 需要更多努力
在浙江采访期间,记者深深感受到了这个茶叶强省的魅力,但也产生了一些思考:首先浙江产茶以绿茶为主,茶叶大多只采一季,有大量的夏秋茶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目前各地政府也尝试用夏秋茶试制红茶、乌龙茶等,但要注意的是,国内第一产业链上的茶叶开发已趋于饱和,为何不在第二产业链的深加工上多下功夫呢?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来开发茶衍生产品,使其覆盖人们生活的吃、穿、住、用等各个方面,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浙江名优茶的发展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名优茶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不强、资金实力不够、创新意识不足,这样就制约了产业进一步的转型升级。二是浙江名优茶的市场主要是在本品牌区域,一些地方的优势品种,一旦出了县、出了省,反而会价格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名优茶作为一个地方特产,被赋予了过多的礼品属性,此局面长远来看是难以为继的。三是近年来名优茶的开发曾出现过快和过热现象,一些地方积极开发茶园、提高产量,希望名优茶效益成为地方经济的亮点。这样做要小心现阶段的畅销品种由于发展过热,成为下一阶段的滞销品。
再其次,浙江是茶叶种类极其丰富的省份,基本达到了“一县一品”的程度,这既是优势又隐含风险。过多的茶叶品类造成了浙江茶业缺乏龙头企业,品牌过多过小,精深加工能力也相对滞后。这方面浙江省委、省政府推行的“浙江绿茶”品牌战略,可以说是一个成功范例,它集中打造了省内所有的优质公共品牌,完成了浙江绿茶产业的整体品牌升级,这一点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有借鉴性和操作意义。
我们衷心希望,浙江茶业的步子迈得更稳、更美好,我们更祝愿,在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的经济大舞台上,浙江茶能够长袖善舞!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中国茶产业辉煌十年报道浙江茶区采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