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茶香飘千里 漫话泰顺三杯香

得知我们要去泰顺,浙大一位老教授交代任务:“带些‘三杯香’回来,几十元一斤的就行。”

泰顺之旅,因为一声嘱托,多了几许追寻。

烟雨蒙蒙中,成片的茶园层叠出现在眼前,青山静默,清泉叮咚,着名的“三杯香”茶就出自此间。以馥郁香气和甘醇滋味见长的泰顺茶叶,早在明清,就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载入清代《中国名茶志》。

“茶哥米弟,茶前酒后。”国家级评茶师吴晓红说,在泰顺,茶的地位甚至比米和酒更为重要。客人来了,可以不请吃饭、喝酒,但一定要请他喝杯茶。在这里,农业收入的1/3来自茶产业。

可就在年产近2500吨茶叶的泰顺县,寻找几十元一斤的“三杯香”,却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

车行泰顺,满眼除了绿色,还是绿色,人迹罕至,房屋稀少。这个至今仍属于“三无”——无铁路、无高速、无国道的地区,远离工业文明难以避免的污染,而高海拔又为之带来昼夜温差、充沛雨量,造就茶树最爱的气候环境。

在一个名叫棋盘岩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我们落座,与茶农谈天。社员张超岩已经60多岁,每年清明前后他都要“脱一层皮”,日夜忙着采茶、炒茶、卖茶。老张给我们泡的春茶,清香甘甜,每斤只卖50多元,可他说,这茶并不是我们要找的“三杯香”。“三杯香”这个牌子,如今由泰顺县茶叶协会统一管理,只有规模较大的20多家会员单位才可使用。

细聊才知道,在“茶旅天下”的过程中,淳朴的泰顺山民,也曾经历品牌之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泰顺茶叶统一称作“三杯香”,知名度很高。然而,“提篮小卖”虽然让农民小富,却又让他们陷入低谷。由于缺乏品牌保护,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泰顺茶产业出现经营规模小、产品名称多、在市场上相互压价的现象,外地低劣茶叶又趁机假冒,泰顺茶产业面临“字号”生存的危机。

品牌需要整合,“三杯香”需要突围。进入新世纪,泰顺县三杯香品牌管理委员会、泰顺三杯香证明商标管理和保护委员会相继成立,“三杯香”不仅言指“芽叶肥壮、白毫显露、清汤绿叶、香高味醇”的泰顺绿茶,更是需要“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宣传”的泰顺文化标签。

这片小小的茶叶,在被赋予精细的品质规范和独特的文化期待后,开始更茁壮地在市场浪潮里翻滚。

“午后昏然人欲眠,清茶一口正香甜。茶余或可添诗兴,好向君前唱一篇”。2006年,这片曾吸引唐伯虎等吴中四才子前来品尝并留下佳句的茶叶,成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特供茶,从浙南山区走向国宴。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伴随着对《采茶舞曲》诞生地的宣传,2009年,泰顺“三杯香茶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科技富民强县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

茶叶虽好,推广更重要。这样的道理,日益为泰顺山民所熟知。他们着手编纂《泰顺县茶志》,日前已完成文字稿的审核工作;他们组建具有泰顺特色的茶艺、《采茶舞曲》、木偶戏表演队,开通“泰顺廊桥—三杯香有机示范茶园—畲乡农情文化游”等4条茶旅游线路;他们投资3.9亿元建设泰顺茶文化城,将茶叶营销与茶文化展示有机结合……

进驻上海世博会,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因为山民的执着和踏实,“三杯香”的突围之路,有了一个个亮丽的“句读”,而最新的喜讯是,在201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泰顺三杯香品牌价值6.56亿元人民币。

就在我们感慨“高山茶香飘千里”时,几十元一斤的“三杯香”却不期而至。在罗阳镇一处不起眼的山坳里,泰顺三洋茶叶有限公司出现在眼前。这家每年销售2万多公斤春茶和4万多公斤夏秋茶的国有茶厂,今年卖得最俏的特级“三杯香”才280元一斤,“几十元一斤的三杯香,已经足够好喝”。说这话时,负责人张超西笑意盈盈。

“茶过三巡,仍有余香。”品味“三杯香”,不仅是喝上一口好茶,更在感受山乡人质朴隽永的情怀。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高山茶香飘千里 漫话泰顺三杯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