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专家培训走进贵州 新观念 技术助黔茶腾飞

新观念新技术助黔茶腾飞

——国家茶体系中茶所专家走进贵州培训会扫描

编者按 近年来,我省茶产业迅猛发展,茶园面积已达466万亩,居全国第二,正向700万亩进军;茶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延长了茶产业链,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贵州绿茶”品牌已广为人所知;茶产业综合产值今年可望达85亿元,带领300万茶农增收近30亿元。

在如此大好形势下,在今年的茶博会举行前夕,7月8至11日,省农委特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10多名全国知名茶界专家分赴我省贵阳、遵义、毕节、铜仁、黔南、黔东南等茶主产地开展全方位培训。以期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用全国最先进的理念、技术推动黔茶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几天来,我省1000多名基层茶业干部、茶企负责人、茶叶大户接受了课间和田间培训,受益匪浅。为了让全省奋战在茶业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汲取先进茶业发展和技术,本报特整理各专家讲义精华,供大家学习参考。

多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

国家茶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 杨亚军

地方政府和茶企在发展茶产业时,要正确认识我国茶业发展现状和客观分析茶业前景,正确宣传茶叶的基本饮用功能,多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茶,才能促进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各级政府对茶业的日益重视,境内外资金纷纷投入茶产业,推动了茶业发展。目前,我国茶树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面积和产量均列全球第一位;与上世纪相比,茶叶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绿茶、乌龙茶比重明显增长,红茶比重大幅度下降,但近两年有所回升;名优茶生产快速发展,去年名优茶产量约56.7万吨;茶叶新产品和深加工新产品的比重有所提高。

我国茶业虽然总产高、产能大,但单产低、单位面积效益低,随着茶叶价格持续攀升,茶叶出口增长缓慢,内销压力大。

要实现最小投入产生最大效益,茶业发展必须遵循适度规模、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茶叶生产优质、高效、生态。

这就要求我们加大标准茶园建设力度,加快无性系良种的推广速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适度淘汰立地条件差的低质低产茶园。推行精准栽培,提高茶叶自然品质。推进茶叶标准化加工,实现茶叶产品质量升级。推广茶园耕作、采茶机械化,以及茶叶加工连续化机械作业,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推进高新技术在传统茶产品加工及深加工领域的应用,实现茶叶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以期达到种植标准化、良种化,加工机械化、营销品牌化。

科学认识名优茶对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茶叶是一种健康饮品,不是药,不是贵族专利品,更不是投资品。名优茶面临劳动力不够、价格过高等制约。要走出“名茶越采越嫩”的误区,单芽茶不能成为茶叶发展的主流。重视大众消费市场,避免过度包装,不宜把茶叶贵族化、功能资产化、定位奢侈品化,多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

市场开发要跟上规模扩张步伐

国家茶叶专家、研究室主任,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姜爱芹

贵州发展茶产业有很好的气候和生态优势,做好贵州绿茶,市场前景比较广阔。但全国做绿茶的产区很多,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

从全国茶叶消费的品类结构看,尽管红茶近几年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绿茶消费的市场主导地位不会改变。贵州作为绿茶大省,抓住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市场机遇,政府积极引导,近两年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随着贵州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开发和贵州茶叶消费群体的培育非常重要。市场开发的进程如果跟不上产业规模扩张的速度将影响贵州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贵州作为茶叶新兴产区具有后发优势,在市场开发方面不仅要重视自有品牌茶的市场培育,还应该抓好贴牌茶叶基地市场的培育。自有品牌茶市场开发可以借鉴东部产区品牌创建和市场开发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降低贵州茶品牌创建和市场开发的摸索成本。贴牌茶叶市场开发可以考虑效仿“中国制造”,把贵州打造成中国优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在做贴牌加工的过程中学习品牌茶叶和品牌企业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快速成长。

另外,贵州也要积极转变产业发展观念,在市场开发方面要重视大众消费市场的培育。不能单纯模仿其他产区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发展名优茶带动茶产业发展,要大力开发适合大众消费的机采机制优质茶产品,破解制约名优茶发展的劳动力瓶颈。贵州茶产业的茶园基地面积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可以通过机械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实现低成本发展战略,用成本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茶叶质量安全是关键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肖强

我来贵州很多次了,但每次来都有不同感受。最近这几年,贵州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面积不断扩大,已经从量的扩张逐渐转向以质取胜。如何以质取胜,很重要的就是要关注茶叶的卫生质量安全。目前,茶叶中农药残留是茶叶卫生质量的核心,是影响茶叶生产的关键问题。重视和加强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是茶叶生产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关键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对贵州茶产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认真及早做好这项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要加大茶园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目前,以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为核心的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上已基本成熟,但如何把这些技术集成应用于生产中,需要建立示范点,在不同区域推广,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户实施。

二要重视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茶树病虫害防治知识不是千家万户茶农可以把握的,需要培养造就一些懂茶树病虫害防治知识、会在实际中有效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是要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从我们这次培训和调研情况来看,类似的培训不仅需要在省、县的层面上进行,更需要让一线的茶农来参与,要让茶农了解茶园有什么样的病虫害,有什么农药可以使用,还有什么非化学的防治手段是可以使用的。

四要提高技术实施的专业化程度,可以采用龙头企业带动、组建合作社、设立茶树专业植保员等方式,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把单家独户的喷药方法变成专业化统防统治;还可以通过建立茶园用农药专卖店(柜),使技术服务场所集中、专一和专业化,这样可有效规范农药使用方法,真正把对茶园有效安全的农药产品用到茶园中,从而达到提高茶叶产品卫生质量安全的目的。

加快人才培养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浙江大学农学院茶学系教授 龚淑英

第一次来贵州,到了正安、凤冈和湄潭等几个茶叶大县,在地方主管部门的带领下看了一些茶叶企业的加工厂与茶园,与茶农、茶(场)厂负责人进行交流,同时审评了一些企业茶叶的质量,每个地方的茶产业发展各具一些特色。从我们这次在各地授课与互动交流的过程看,深刻感受到茶农及企业经营者对茶叶种植、加工、病虫防治、市场开拓等等各方面知识的渴望。

推进贵州茶产业健康、快速稳步的发展,优秀的管理人才与有着丰富经验的技术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做好一个产业,需要一大批懂管理、会管理的管理人才与精通专业的技术人才。茶产业,相比与其他农业产业,由于其产业链长,对从业人员的知识面与技术要求会更高。政府部分负责管理茶产业的人员,需要对全国茶产业有全面的认识、对本地区茶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好的把控,茶叶主产县尤其是乡镇,需要有一批懂茶的技术人员。人才培养与知识的推广有多种途径与方式,不仅要请进来讲课,还可以送出去培训,并要充分发挥当地茶叶科研单位的作用、充分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利用多种渠道快速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

标准茶厂建设要点

中国茶叶研究所加工中心主任 叶阳

茶厂规划与设计首先根据生产需要,确定生产茶类、年产量、高峰日产量及茶叶加工工艺。

茶叶加工车间要按照茶叶加工工艺流程和制茶机械安排需要,使之成为流水作业,以达到高效、低耗、安全的目的。

摊青间要求空气对流,室内阴凉、干燥,室温一般要求在25℃以下,相对湿度70%左右。自然萎凋间要避免阳光直射,通风良好,温度保持20至24℃,相对湿度70%。加温萎凋间要求空气流通适当,排湿性好。日光萎凋间要求通风良好。

杀青车间要求空气流通,上设排风扇或天窗降温排湿,下留窗口进新鲜空气,烧火灶口与车间隔离,以防烟气窜入室内,烧火间地面应低于车间地面,以便于操作和降低劳动强度。

揉捻车间要求室内潮湿阴凉,避免阳光直射。

做青车间要求门窗可开闭,设有排风扇和循环风扇,使空气流通,室温均匀稳定在22至25℃,空气相对湿度70%至80%。

干燥车间要求地面干燥,空气流通,设有排风扇或气窗,便于排除水汽和烟气,热风发生炉外置烧火间内。

加强栽培管理提升生产能力

国家茶体系栽培与茶叶机械室主任、中茶所科技处处长 阮建云

新茶园建设选址要注意气候、土壤,选择没有严重污染源、附近有水源、交通相对便利30度以下的坡土。

对于幼龄茶园,保苗要注重浇水抗旱,浇水、覆盖抗寒,除草。幼龄茶园套种绿肥等间作,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杂草生长、增加土壤肥力。

幼龄茶园一般要进行4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要在1至2年后。第二次定型修剪要在第一次定剪后下一年进行,在上次剪口向上提高15厘米左右处修剪,当年各个茶季打顶,促进分枝,扩大树冠,增加茶芽密度。再隔一年采摘春茶1至2批后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2次剪口上提15厘米,并在夏秋茶时打顶养蓬。

成龄采摘茶园栽培管理。每年春茶结束后,或10月份秋茶结束后轻修剪,剪去树冠面上的突出枝条或剪去树冠表层3至5厘米枝叶。

茶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罗宗秀

确保茶园产量和质量,必须采用茶园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茶叶病虫害。

化学防治应选择对目标害虫具高效、降解快、残留低、水溶解度低、安全间隔期在7至10天、对人畜低毒的化学药品。

物理防治。大面积使用色板、黑光灯等用于茶树害虫的防治。黄绿色板诱集茶蚜、粉虱、蓟马;银色板诱集茶蚜与蓟马;用黄色荧光灯替代白色荧光灯提高对鳞翅目害虫成虫的诱集效果;用紫外线反射膜抑制茶蚜、蚧类的繁殖等。

生物防治。利用性信息素大量诱集害虫并捕杀,干扰害虫交配等,对茶毛虫和茶卷叶蛾的田间防治效果较好。

总之,防治茶园病虫害,要尽量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合理采摘、修剪、耕作,加强生态调控;合理施肥,营养生化调控;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掌握好病虫害防治时期,综合考虑,合理利用以上技术,实现茶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把新茶园建成高效优质茶园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植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韩文炎

贵州独特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为优质绿茶生产提供了保障。

今后需要进一步搞好茶园道路、水土保持、排灌和生态等基础建设;幼龄茶园要及时锄草,不使用除草剂,间作有利于茶树生长的豆科作物,不要间作红薯和玉米。成龄茶园要做好树冠改造,以重修剪和深修剪为主,尽量少用台刈改造措施;茶园施肥要做到“一深、二早、三多、四平衡”:一深是指肥料要适当深施;二早是指基肥要早和催芽肥也要早;三多是肥料品种多,肥料用量要适当多,施肥次数要多;四平衡是指有机肥和无机肥要平衡,氮与磷钾、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基肥和追肥平衡,根部施肥与叶面施肥平衡,努力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另外,建立操作管理规程,按标准化生产,努力向GAP和有机茶方式发展,提高茶园管理和技术水平。

综合防治茶树病虫害

国家茶体系遵义综合试验站站长 王家伦

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应从源头控制病虫害蔓延,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病虫随种苗带入。

农业防治的基本方法还有适时翻耕茶园,合理施肥,茶园有效排水,茶——林、茶——果间作形成立体复合型茶园等方法。

物理及机械防治。利用茶尺蠖、茶毛虫、茶刺蛾和茶叶斑蛾等鳞翅目害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利用灯光诱杀,减少田间的发生量。

利用天敌资源,推广生物防治,以益虫治害虫、有益微生物治害虫。利用食虫昆虫、捕食螨、寄生性昆虫、真菌、细菌、病毒或其它有益生物天敌控制病虫害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化学防治是目前用得最多也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但提倡使用常见的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腥红菌、茶尺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等生物农药,以降低农药残留,确保茶叶产品安全。

学员体会

7月8日,国家茶体系、中国茶叶研究所专家一行12人走进正安县,为当地的茶叶企业、茶叶大户等七百余人进行授课。现场听课的茶叶种植大户徐世学说:“这样的培训会,真是太实用了!从种植到销售,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徐世学是正安县瑞溪镇燕子坝村种茶大户。自2007年以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种植茶叶300亩,为了把茶种好,徐世学曾经自费到浙江等地学习茶技术。“今年春茶已卖18吨,白茶高的零售价卖到5000元以上,绿茶高的达1200元,预计今年茶叶总收入可以达10万元以上。”

“这次收获很大,从茶叶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整个茶叶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徐世学说,从茶叶种植上说启示就非常大,懂得了如何让茶叶农药残留物降到最低,在尽量少用农药和生态防治方面找到一个结合点,做绿色生态茶。在加工上,学会了如何延长摊青时间、如何控制杀青火候等,增加茶叶的香味。在销售环节上,懂得了有哪些途径让自己的茶产品变为商品。

徐世学说,通过这次培训,管理理念也有了一个更新,今后他家茶园发展方向是向有机茶进军。

专家组在纳雍培训时,记者注意到一名年纪较大的学员特别专心,在礼堂听课他坐第一排,现场讲解他提问多。他就是纳雍县创钰茶业公司负责人盖春祥。

今年50岁的盖春祥原是一名下岗工人。2009年初,他来到纳雍县羊场乡流转土地建成4000亩茶园,今年刚投产。虽然公司有两名专业的技术员,但他听过专家讲解后,深感自己的茶园管理、厂房建设、品牌打造,以及对茶叶市场前景的预测都有很大差距。

其实,他曾两到中国茶叶研究所学习。但通过两天的认真学习,他认为,专家们传授的病虫害防治、新茶园管理深刻实际,他们在茶园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专家都点到了,并传授了解决办法。公司马上要开展的茶枝修剪、茶树追肥,原打算派人出去好好学习,这下不用了,正好可用上专家传授的技术。他高兴地说:“这次培训来得太及时了!”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茶叶专家培训走进贵州 新观念 技术助黔茶腾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