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财富。著名品牌管理蔡鸿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茶之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当茶被人们长期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把饮茶升华为某种精神享受,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功能以后,茶文化应运而生。中国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己经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品质,对中国人的人性、感情和行为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从先秦两汉至今,茶文化经历了从“形成”到“兴盛”,从“曲折”再到今天的“复兴”。
产茶大国缺乏国际品牌
茶文化的“复兴”时期,古今学者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可谓涉及了方方面面,如有对茶史的研究、有对茶礼茶俗的研究、还有对茶具茶馆的研究。但是在诸多研究及其成果下,我国茶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蔡鸿全介绍,作为茶之故乡,中国七万家茶企业却比不过一家立顿。世界著名品牌立顿一年的销售额超过四五十亿美元,而我国产值达亿元人民币的品牌只有几个。深邃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传统、诸多的研究创新、庞大的消费市场,却无法“培育”出民族的产业品牌,由此损失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效益甚是无法估量。
近年来,我国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各品牌茶种出口创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茶叶功能成分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使得茶叶提取物作为膳食补充在国际市场稳步攀升;我国茶产品种类繁多,可供选择性较强;文化资源积淀较深;产业多元化发展有其技术、资源、市场多方面的基础优势。快速增长与繁荣的的背后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蔡鸿全说,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我国茶园类型以山地、低山丘陵为主,茶园管理多以家庭为单位,立地条件、茶树品种、茶树生长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管理粗放、组织松散、集约化程度低,不利于茶叶生产效率的提高、品质提升及质量安全控制。
目前我国人均消费茶叶只有300克,远低于世界人均消费的500克水平,数量上中国茶叶已经出口到102个国家和地区,但是不及斯里兰卡等国家;质量上我国祁门红茶是世界三大红茶之一,但是红茶质量不及印度、肯尼亚等国家。
我国各大茶区的自然和经济状况及主导茶产品各有不同,茶叶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有效的产业衔接和品牌竞争力,迫切需要产业化的运作与带动。但是从产业活动主体企业来看,在茶叶生产加工条件、经营实力、管理水平等方面,我国茶产业企业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相关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现阶段现代化茶叶企业比例小, 80%左右的企业还属于简单的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真正的民族品牌。世界著名品牌立顿一年的销售额超过四五十亿美元,而我国产值达亿元人民币的品牌只有几个。
茶文化是茶品牌的根本
在众多优势条件下我国的茶文化的复兴、茶产业的发展,就不得不深刻把握我国茶文化的精髓、研究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探寻我国茶文化、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之路。以下四点为导致我国茶行业没有国际品牌的主要原因。
蔡鸿全说,根源在于中国的茶文化。对于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范畴。茶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有基于此我们把以茶为媒介所创造、引发、牵涉、反映的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称为茶文化。由此看来茶的饮用方式、加工方式、生产技术、茶具就属于茶文化的物质层面,茶艺、茶礼、茶俗、乃至现代社会出现的茶艺馆现象、茶叶会展、文化节、茶文化研究活动是茶文化的行为层面,而隐藏在这一切背后,受到社会大环境渐变影响的是茶文化的观念层面。
第二,是因为中国的茶人。“茶人”是指种茶之人,制茶之人,卖茶之人,开茶馆之人,研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之人……甚至就连喜欢喝茶的“发烧友”也可以叫茶人。总而言之,茶人就是各行各业懂茶、研究茶的人统称。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对“茶人”字面上的解释,无法表达对“茶人”真正的含义。爱茶、懂茶、精于茶之茶人,也必是懂中华茶文化之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寄予此;但是能够承担起茶文化精神与茶企业茶品牌发展责任的人少之又少,这就给我们当前茶人提出了承载的义务。
不断深化和完善茶叶深度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不断深度开发利用茶叶,随着科学技术推广体系的日趋健全以及深度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在饮品、食品、保健、医药、纺织、化工等领域的推广运用,使得茶叶这个“绿色的金子”更好地造福人类,满足消费者对茶叶产品多样化需求将成为可能。未来茶叶深度开发利用领域和市场拓展,极为有利于茶叶产量和产值的提高。
传承中华茶文化,弘扬中华茶文化,发展中华茶文化。中华茶文化有着深邃积淀与历史承载,更体现着一种包容、天人合一静以养德俭以修身的兼收并蓄思想。我们应该努力去继承这种精神,并不断创新与发展,以打造有特色的独树一帜的文化。
调整茶产业结构,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民族企业和品牌。国际国内茶叶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竞争,公司实力的竞争。我国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政策后,更多国外企业(如联合利华)基于我国茶叶消费市场的吸引力,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凭借着自身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实力,凭借着先进的营销管理方式、制度、经验,市场开拓的能力,进驻国内市场,与国内茶叶企业进行直接的竞争,对中国茶叶产销已构成竞争压力。
蔡鸿全建议,完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建立起相应的基础建设。我国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标准体系和卫生安全体系建设滞后。大部分茶区及生产、经销茶叶的企业没有相关的标准,或有标准不执行。因此,茶叶质量不稳定,影响茶叶市场的稳定性及市场信誉和形象。
中国茶品牌的短板
蔡鸿全表示,茶作为商品,是一种快消品,但同时茶文化是一种慢文化,喝茶是没有进取精神的。当下,茶首先是作为商品,是一种快速消费品,她所承载的那种静以修身、缓慢契合自然的精神,已经很难迎合时下这种快速消费的行为,这时候的茶更多是体现物质层面的享受。我国的茶企业也更多只是去迎合一种快速的消费行为,难以承载中华茶文化赋予她们精神与责任。
蔡鸿全分析认为,在这里之所以说喝茶没有进取精神,是因为中国的茶文化与佛学、道教以及儒学相融合。
儒家茶文化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以茶表敬意”是“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达到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根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教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形成了“禅茶一味”。佛教的祖庭文化孕育了和谐、雅致的佛教茶文化,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道家崇尚清静无为,于自然恬淡中求的生命的延续与超越。而茶契合自然,采天地之灵气,茶性俭而清和、自然淳朴,道家认为长期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除却污浊之气,又可修心养性,有助于修炼。
蔡鸿全指出,茶作为快速消费品,体现的是一种进取快速的思想,而茶又是中正平和之物,中华茶文化其精髓之一在于缓慢、天人合与自然缓慢的契合,这一快一慢就产生矛盾了,怎样迎合世俗对于快消的追求,又承载茶文化的精髓,是我国茶企业应该探寻的问题。
中华茶文化因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已然是一种精英文化,其厚重的历史感与兼收并蓄的思想,让大部分人难以理解并传承,这也不失之为民族品牌缺失的原因。中华茶文化的厚重与承载是中国茶品牌不可承受之重。
蔡鸿全说,一个企业要做大,一个品牌要做强,简单停留在物质层面是不行的,都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我国茶企业要做大、茶品牌要做强,必须深刻理解我国茶文化的精髓,做到茶与文化的真正统一。
我国茶文化的深邃积淀与历史承载,推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而茶产业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优秀企业和民族品牌上,这与我国茶文化的精髓不尽相符。简单说来,厚重的文化积淀却没能培育出优秀的企业与民族品牌,更没能带动更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效益的发展。中国茶企业之殇、茶品牌之殇,也不失之为茶文化之殇。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茶与文化和谐统助推茶企做大 品牌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