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寄语湄坨村,继续努力做大 做精 做强茶产业

10年光景急流,日理万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依然记得大山深处的湄坨,说当年在此考察的情景历历在目。

10年时空轮回,呕心沥血的温总理亲笔给湄坨的乡亲们回信,情深意笃地勉励大家:“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把茶产业做大、做精、做强。”捧读温总理深情款款的亲笔回信,我市各族领导干部群众,纷纷从心底迸发出同样的温情——

情溢湄坨

一个贫困村“华丽转身”北京,中南海。

贵州,印江湄坨。

201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的亲笔回信,千里迢迢从首都传至贵州高原的大山深处,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的乡亲们手中争相传阅……朴质的老乡兴高采烈,寂静的山村人声鼎沸。

温总理的回信用毛笔小楷工整地写在洁白的信笺上。温总理在信中写道——

“卢银辉、李文科同志:五月一日来信收到,非常高兴。十年前我到湄坨村考察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很想念乡亲们。湄坨村脱贫增收的实践告诉我们,从当地实际出发,依靠科技发展茶产业,并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就能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把茶产业做大、做精、做强。向全村乡亲们问好,祝大家生活愉快幸福。”“想不到,日理万机的总理给我们普通的农民写来了亲笔信。”手捧温总理的回信,村党支部书记卢银辉、村委会主任李文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10年前那一幕激动人心的场景又闪现眼前。

卢银辉、李文科回忆道:“2002年1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到湄坨村考察,与乡亲们亲切交谈,鼓励乡亲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看到湄坨村发展茶产业有基础,他特别嘱托大家要把茶业企业做好,把茶业产业做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10年前,海拔1200米左右的湄坨还是一个因干旱严重缺水,农民年年种粮收成却微薄的贫困村庄,大伙习惯了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

10年后,湄坨村的茶园已从当年的400亩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茶,每亩收入4000元至8000元的目标。同时,村里的茶叶公司携手村民推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模式,使得该村茶叶走俏全国。2011年,茶叶产值达9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340元增加到5400元。

踏碎夏天的阳光,走进林木葱茏、茶香荡漾、生机盎然的湄坨村,如同走进了一道绿色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今年5月,乡亲们委托卢银辉、李文科将村里产的新茶和一封充满了真情实感的信寄给了温家宝总理,把湄坨村通过发展茶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在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润泽下,全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喜讯向总理汇报。6月13日,总理亲笔给乡亲们写了回信,勉励他们把茶产业做大、做精、做强。

卢银辉、李文科告诉记者:“我们一定牢记温总理的嘱托,大力发展茶产业,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当前,湄坨村森林覆盖率已达80%以上,乡亲们把生态茶树比喻为“摇钱树”,演绎着“靠山吃山富山”的动人情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凸现,初步实现了生产方式变革、思想观念更新与经济增长转型。

“我们一定牢记温总理的嘱托,全力以赴加快以生态茶业为主的项目支撑力度,把湄坨建设成为集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避暑胜地。”缠溪镇党委书记张金平最近一直在湄坨忙进忙出,他如此信心满满地告诉入村采访的本报记者。

茶香印江一项优势产业“绿山富民”

温总理在回信中肯定了湄坨村“从当地实际出发,依靠科技发展茶产业,并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湄坨村只是印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茶叶的缩影。最近几年,该县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培育力度,对群众发展茶叶免费提供茶苗,补助肥料,前三年提供管护费等,对发展茶产业进行扶持。据该县茶业局局长田儒康统计,县财政每年投入茶园建设的资金每亩就超过1500元,至2007年开始全县已投入5亿多元发展茶叶。

好山好水种好茶,印江按照选好茶区、选好茶地、选好茶苗、选好茶农“四个选好”,推行从荒山荒坡向旱田熟土转变,从粮、烟、茶间作向茶、椒、菜间作转变,从布局分散向集中连片转变,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四个转变”思路,进行集中连片种植,采取公司带动、大户示范等方式大兴茶业。同时,将茶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同步推进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使茶产业成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最明显、群众受益最喜爱的主导产业。

最近几年,该县每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左右,积极打造推介“梵净山翠峰茶”、“梵净山绿茶”品牌,积极引导印江茶叶拓展全国市场,使品质颇佳的“梵净山翠峰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日俱增,影响力日益提高。先后在贵州十大名茶、贵州五大名茶中荣获公众网络投票第一名。目前,其品牌价值已达4.68亿元。

现今,生态茶叶已成为印江覆盖乡镇最多、种植面积最大、群众增收效益最明显的主导产业。全县17个乡镇均种植茶叶,有万亩茶乡4个,茶叶专业村38个,已建成茶园24.6万亩,投产茶园8.5万亩。今年,该县实现春茶产量3300吨,产值2.82亿元。

“绿山富民”茶产业覆盖的17个乡镇183个村1098个组,有6.2万户农户实现了茶叶的直接收入,通过茶叶间接增收的群众有近10万户。38个茶叶专业村去年人均增收2100元,茶叶收入占群众收入的60%以上。

印江生态茶业的快速崛起,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成为推进文化旅游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建设生态印江的重要途径,实现了多赢格局。

“我们将借助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的金字招牌,用活用足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的政策,把生态茶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以每年3万亩左右的种植速度,将重点围绕杭瑞高速公路、梵净山环线公路、303省道、304省道等进行规模布局,实现全县人均一亩茶的目标,逐步形成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相间的生态景观,从而绿化一方山水,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印江自治县县委书记陈代军、县长杨维权对发展好生态茶叶信心十足。

激越铜仁一封中南海来信催生的愿景、信心与力量

温家宝总理的回信对正在奋力后发赶超的贵州是巨大的鼓舞,在全省上下引起热烈的反响,全省各族群众认真学习领会温总理回信精神,纷纷表达践行总理嘱托的决心,恪尽职守为百姓带来更多更好的福祉。

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在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总理的来信,不仅对湄坨村也是对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同胞的关爱和鼓舞,体现了我们党和温家宝总理的爱民情怀。希望印江自治县、铜仁市和全省各地、各级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嘱托,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总书记、总理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脱贫致富,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

这封中南海来信在“欠发达、欠开发”的铜仁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市干部群众掀起了学习温家宝总理的回信和栗战书书记的批示的热潮,纷纷表示要以此为精神动力,全力以赴加快铜仁发展、加速铜仁发展,推动铜仁跨越。

最近,市委书记廖国勋在市委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温总理的亲笔回信,语重心长、思想深邃、饱含深情,体现了温家宝总理的爱民情怀,体现了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亲切关怀,这不仅是对湄坨村,也是对全市广大干部和各族同胞的巨大关爱和鼓舞,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省委书记栗战书的重要批示,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践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嘱托,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经济实现后发赶超的信心和决心。

廖国勋要求,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把思想统一到温家宝总理的嘱托和栗战书书记的批示精神上来,把领导的鼓励和关怀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干劲,转化为赶超跨越的工作动力,加快推动铜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实现后发赶超、增比进位,实现铜仁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前不久,印江自治县县委书记陈代军受市委书记廖国勋委托,第一时间赶到湄坨村,亲自组织乡亲们认真学习温家宝总理回信和栗战书书记批示的精神,深刻领会其实质要义,共谋生态茶叶的发展大计,共绘湄坨的美好明天。

作为贵州生态茶的主要产区,历经5年加快发展,铜仁市的茶园面积从2007年的1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83万亩,其中,60%为无公害茶园,87%的茶园引进了无性系优良品种,已取得了面积全省第增速全省第一的佳绩,全市茶叶产业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标准之高前所未有,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带动、农户受益”的良好格局,脱颖而出成为贵州茶界的一匹黑马。

2011年,全市茶产业产值已实现8亿元,今年产值预计可突破11亿元。眼下,我市正在快马加鞭推进100万亩茶园建设目标,生态茶业将扮演铜仁营养健康产业主角。

市委书记廖国勋、市长夏庆丰说,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正在以温总理回信和栗战书书记批示为动力,奋力抢抓各政策叠加利好的战略机遇,着力打造以生态茶叶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让铜仁的青山绿水早日从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坚持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加快发展,实现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发展,在武陵山区率先脱贫致富。

梵净山,仰首阔步;

乌江水,激越豪迈;

新铜仁,风华正茂……

立足新起点、面临新机遇、挑战新任务,铜仁的信心更足,铜仁的发展更快,铜仁的明天更好!因为,420多万铜仁人已携手擂响“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时代强音。 (原题《“温总理,您的嘱托我们牢记心头”》)

延伸阅读:新时代铜仁精神的回响

铜仁日报评论员文章

中国幅员辽阔,东部发展早些,西部发展晚些。东部、西部,沿海、内陆,平原、山区,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牵挂在领导们的心中。2005年2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来贵州视察工作结束时提出殷切期望:“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07年3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又一次谆谆叮嘱:“贵州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能快则快,以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2002年11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铜仁视察工作结束时指出:要重视和加强西部大开发,大力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十年后,温家宝总理亲笔回信印江湄坨村——“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把茶产业做大、做精、做强。”中央领导爱民情怀的最核心表现,就是希望各地各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为群众创造幸福生活。

领导关怀无疑是巨大的动力,但是这种动力,必须内化在干部群众的意志之中,外化在干部群众的行动之上。发展是要不来的,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幸福是等不来的,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胡锦涛总书记在任贵州省委书记时到沿河调研,就给我们提出明确要求:贫困地区发展,要消除物质上的贫困,首先要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甩掉精神上的包袱,要树立摆脱贫困的志气、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树立求实务实的作风。

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铜仁紧扣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发扬“苦干实干、开放创新”新时代铜仁精神,确立并实施“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工业经济异军突起,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文化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社会管理日臻精细。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已显端倪:去年,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主要经济指标排位不断靠前,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全省排名中实现了增比进位的目标,其中,生产总值增幅由全省靠后上升到第七,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居第四,旅游总收入增速第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第二,税收收入增速第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第二。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居第六位,今年前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第一位,财政总收入增速居第二位,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进入到前四位。与武陵山周边地区的怀化、张家界、湘西、黔江、恩施相比,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水平,均处于第一的位置。

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是干出来的;是怎么干出来的?是发扬“宁愿苦干实干,不能苦等苦熬”的铜仁精神和“苦干实干、开放创新”的新时代铜仁精神干出来的。这些数据折射的是这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决策指挥层一次又一次的殚精竭虑和对重大问题每一个细节的精心琢磨以及行动计划的亲历亲为,各级各部门办公楼里整夜不熄的灯光和晃动的身影,外来企业建设工地不间断的机器运行和顶着雪凝施工的激越,基层干部从企业到社区到乡村农家解难帮困……实干、创新,创新、实干。所以,我们的很多工作,受到高层的重视,得到高层的认可。2008年,李源潮同志对铜仁建立网络沟通平台,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作出批示。

2010年,王乐泉同志对铜仁开通民情快车工作作出批示。2011年,周永康同志对铜仁建立的重点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机制作出批示。回良玉同志对我市加快推进水利扶贫作出批示。短短几年间得到国家高层一件接着一件的批示,给予高度评价,开铜仁历史之先河。这是对我们苦干实干的肯定,对我们改革创新的肯定,一句话,是对新时代铜仁精神的认同和肯定。

2002年11月22日,印江湄坨村支书卢银辉向温家宝总理表态,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道路。

2011年,紧跟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茶产业的脚步,湄坨村的茶园面积从400亩发展到2000多亩,茶叶产值9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当年的1340元增加到5400元。因为他们苦干实干,干出了成绩,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要向温总理报喜。总理百忙之中亲笔回信,是想念湄坨村的乡亲们,为他们苦干实干而脱贫致富感到欣慰,希望他们进一步加快发展。放在铜仁全局看,总理的亲笔回信,也是对铜仁关心和牵挂,更是对铜仁干部群众张扬着的“苦干实干、开放创新”新时代铜仁精神的肯定和赞许。

树立新时代铜仁精神、彰显新铜仁精神,是铜仁干部不负中央领导关心支持铜仁发展的誓言,是铜仁干部带领全市群众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后发赶超、推进历史性跨越的旗帜。昨天,我们以“苦干实干、开放创新”的新时代铜仁精神干出了实迹,实现了增比进位,群众满意、领导认可;明天,我们要改变“欠发达、欠开发”的市情,必须进一步张扬“苦干实干、开放创新”的新时代铜仁精神,能快则快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减贫摘帽进程,全面实现建设美好幸福新铜仁目标,让领导赞许的声音、群众认同的口碑在黔东大地不间断回响!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温家宝寄语湄坨村,继续努力做大 做精 做强茶产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