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央媒体在乌石农场成品包装车间采访。
6月19日,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社、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光明日报等8家中央驻海南的媒体组团到乌石农场采访,倾听乌石民声,了解乌石近年来发生的变化。
记者们先深入乌石农场3队,了解职工保障房建设情况。这个队有16户职工,除一户自建公助三层楼外,其他15户住的是农场为他们盖的房子。一下车,看着家家户户住的新房都那么漂亮,阳台、窗户的防盗网全是不锈钢,有的忙着拿相机拍照,有的却从窗口的玻璃看看房子的修饰等。职工杨玉梅看见这么多人拿相机、录像机感到好奇,很快打开门迎客。记者们说明来意后,先把杨玉梅家看了一遍,然后你一句、我一句开始采访:
“你们家建筑面积多大?”
“102平方米。”
“买房花多少钱?”
“6万元。”
“家里几人,各人干什么工作?”
“5人,我和老伴退休了,儿子和媳妇是胶工,孙子上学。”
“家庭年收入怎样?”
“我和老伴退休工资有4万多元,儿子和媳妇割胶收入有8万元,去年绿橙收入有5万元。”
“其他职工家庭收入怎样?”
“有的比我家好,有的比我家差,但年收入都有8万元以上。”
告别杨玉梅,他们又驱车赶去该场岭头茶叶加工厂。在茶厂,厂长周桂明先带他们参观白马岭茶叶系列产品的生产流程,然后领他们去厂接待室品尝白马岭系列名茶。《农民日报》记者熊铁辉有些迫不及待了,先问周厂长:“之前听了你们介绍,刚才又随你看茶叶加工,现在又喝了你们生产的白马骏红,这种茶确实香醇!那么,你能说说什么时候开发这种新产品,白马岭茶叶系列产品还有多少,各产品质量如何,以前的生产状况又是怎样的吗?”周桂明厂长稍停顿片刻,理清思路后开始回答记者的提问。
他说,原来岭头茶厂生产的红碎茶誉满全球,多次荣获大奖,被国家指定为出口基地,每年为国家创汇100多万美元。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茶叶市场开放,红碎茶的售价仍然不变,而生产成本却不断提高,至使年年经营亏损,迫使当时的农场领导不得不改变生产结构,将部分茶园改种橡胶和卖给职工自己经营,使茶园面积越来越小,近2万亩的茶园地至2009年仅剩下1000多亩。重组后,新的乌石农场领导为解决近200名茶工的就业,把剩下的茶园买回来,并组织开发新产品。现在白马岭系列茶叶产品有两类9种,红茶类有白马骏红、白马君红、白马红条茶、白马红茶、白马红碎茶、白马袋冲红茶;绿茶类有白马雾珠、白马绿茶、白马袋冲绿茶。其中白马骏红、白马雾珠分别获海南早春茶特等奖和一等奖,白马骏红得到中国泰斗级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院士陈宗懋的题词是“琼岛珍品,白马骏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程启坤的题词是“中国极品红茶白马骏红”,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导师施兆鹏的题词是“香茗白马骏。”最近白马君红送检,又被评为中国同类产品的顶尖代表。
“茶叶名气大了,市场销售好了,茶工收入前后对比有什么变化?”周厂长刚答完,中国新闻社记者王子谦又问道。
周厂长说:“过去,我们茶工月最高收入才200多元,现在月平均收入(指满岗)达到2500至3000元,相比增加近10倍。我的命不好,干一辈子刚领两三年高工资,很快就要退休了。”周厂长的回答,引得记者们哈哈笑。
采访完周厂长,记者们看见在座的还有生产第一线的队干部和茶工,又把话题转移采访了她们。人民网记者李学山先问岭头分场16队队长倪永霞:“茶工们收入不同了,你在管理中感觉最大变化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倪队长连想都不想接着话题就回答:“最大变化是,过去大家的收入低,我要求爷爷求奶奶说好话,才劝动他们去工作。现在不需我多说,他们都主动把工作干好。再说我丈夫吧,过去,我一直要求他给我面子,积极工作,这样我才有资格去求大家,话说多了,他也很反感,甚至埋怨说当我的丈夫太难了。现在我不叫他了,他的工作更加主动,去年,他4亩茶园采茶收入33000多元。”听倪队长这么说,记者们不由“哇”的一声,说:“4亩茶园收入这么多钱。”接着哈哈大笑。
李渠英是该场的采茶能手,记者们肯定不会放过她,经济日报记者李红波先对李渠英问声好,然后就问她近两年管采茶收入情况。李渠英回答说:“去年我领到手的钱有38000多元,今年3至5月,扣除社保和住房公积金,我收入有14000多元。其中5月份收入5300多元。”
李渠英刚说完,周桂明厂长立刻插话调侃:“李渠英领的钱和我差不多,但她年轻,可以领多几年高工资。我说我命苦,你们说对不对?”周厂长的话又引发记者们的哈哈大笑!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中央8家媒体组团到乌石农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