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应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邀请,来自贵州省各市、州、地30余位作家、诗人。文人名家组成乌撒文化采风团,来到了位于贵州省西北边陲的那片神秘热土——威宁。那片土地有个古老的名字,叫“乌撒”;那里有一股浓浓茶香,从乌撒文化的缝隙里穿透而过,诱引着人们寻香而来。
寻香·初夏三分:两分茶田,一分茶香
威宁县香炉山茶园的茶田,从平均海拔2300多米的二龙山上,似一块绿毯铺展而下。
4月26日,抵达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后,采风团绕市区而不入,径自前往“二龙抢堡茶园基地”和“大海子茶叶基地”。久居都市的采风团成员,一下车就被迎面袭来的清风吹乱了衣裳。抬头仰视,近800多亩的绿意仿佛铺开在云端。
“这么绿幽幽的美景,一定很适合拍电影。”贵州90后微电影编导白娴说着,便攀上茶田,拿起相机开始取景。在她的镜头下,是“二龙堡”百亩茶田,是采茶姑娘灿烂的笑脸,也是威宁茶人勤劳富足的茶乡生活。
在“二龙抢堡茶叶基地”整齐划一的茶田里,身着苗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服装的采茶姑娘在茶田里唱着采茶歌。她们灵巧的手在茶叶丛里轻轻跃动,一枚
2厘米见长的茶叶便被采撷而下,搁在手边的簸箕里,青幽幽的叶子散发着淡淡的茶香。
“就我多年来在全国考察的经验可知,茶园下属的‘二龙抢堡茶叶基地’几乎能称得上是‘中国海拔最高的茶叶基地’。”茶叶基地的主人,威宁县香炉山茶园董事长蔡定常向采风团介绍。这位以煤炭业起家的贵州茶人,于2004年创建了香炉山茶园。该茶园位于贵州屋脊2300米的威宁炉山镇,专业从事精制绿茶加工和茶基地建设。由于茶园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环境优越,茶林集二龙山日月之精华,采乌江源之雨露,所生产的香炉山茶、草海鹤舌、乌撒烤茶,在贵州省内可谓独树一帜。
香炉山茶园现有茶林3500余亩,其中有机茶600亩,厂房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年产名优茶40吨,年产值800余万元。现已是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毕节市重点扶贫龙头企业。
“原本我是不懂茶的,但自从知道咱们威宁在历史上曾经有个名字叫‘乌撒’,曾经多次在电视剧《奢香夫人》里出现后,我就想,咱们威宁也是有文化的,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化的价值发挥出来?”蔡定常说,“而‘烤茶’就是乌撒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东汉初以来到清初,彝族聚居地就存在着水西和乌撒两个彝族地方政权,从而创造了历史悠久的“水西文化”和“乌撒文化”。2011年,随着电视剧《奢香夫人》的热播,“水西文化”引发全国关注,而与其同时,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乌撒文化”却安静地躺在威宁故土上,未曾引起青睐。而蔡定常,就想用“乌撒烤茶”打响“乌撒文化”的第一枪。
但这第一声枪响,冒出的不是火药味,而是茶香。
品茗·茶香五分:两分茶叶,三分文化
水牛漫步茶田,微风拂动茶叶的美景似乎还在眼前,采风团已经坐到了香炉山茶园的品茶园里。背倚着百亩茶田,艳红的杜鹃尚在枝头绽放,面前的火炉上却已烧开了热水。
一个小砂罐、一个水壶、一个茶器皿,三五个人围着火盆自烤自饮,这就是在威宁常见的“喝茶情景”。
“我是威宁人,从小就在家里烤茶喝,这是我们这里特有的喝茶习惯,但我们那时候不叫它‘乌撒烤茶’,而是‘罐罐茶’。”端起面前的茶杯,贵州80后作家曹永说,“小时候最惬意的事情,就是就着一杯‘罐罐茶’,吃一个烤洋芋,那就是我们的早餐。”
“烤茶”,亦称“罐罐茶”,这种喝茶方式作为威宁人的喝茶习惯,由来已久。
据介绍,威宁这个地方最初是不产茶的,茶叶都是从相邻的云南、四川和黔西北地区乃至贵州省的产茶地区购进茶叶,也有茶商专门做茶生意,从外地把茶输到威宁来进行交易。但由于威宁和云南的几个县接壤,多数茶叶都是从云南输入。茶叶以云南普耳绿茶为佳,不用红茶制作烤茶。威宁地方早期由于较偏远贫穷,富足人家极少,数得上的仅是那些土司、土目和为数极少的官僚,从外面进的茶大多是一些低档茶叶,很少有高档茶叶进入这里。
在烤制茶叶时,传统的威宁烤茶用的是木柴烧火,其味纯正,茶香具有特色,后来由于煤炭的开采,大家就开始用煤炭火烤茶。这就是最初的“罐罐茶”。
2011年,威宁县香炉山茶园在原有品牌“香炉山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民族的“洋芋罐罐茶”饮茶习俗,引进先进烤制茶技术,研发了目前全国独一无二的烤茶品牌——“乌撒烤茶”。这一品牌的创建,不仅为香炉山茶园2011年度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的目标奠定了基础,还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仅2011年,威宁县炉山镇新增茶园面积1000亩,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00万元以上,茶农人均增收800元;茶叶每亩平均产值30000元,是马铃薯种植收益的10倍。
“烤茶的香味很特别,有一股焦香味道,比起煮茶、泡茶独有韵味。”年轻的茶艺师在煤炉边忙碌着,煤炉上的火正旺,三个大小不一的砂土罐正在火上烘烤,另外一个砂土水壶里则盛满了水。茶艺师将一撮茶叶放入已烤制好的砂土罐里,听得焌出“滋”的一声响后,一股茶香沁入心脾,围观的采风团成员惊讶不已。
“真的好香,有那么一股‘烤’的味道。”诗人青红感叹道。
乌撒烤茶所需的茶具十分简单,但其中最特殊的应属砂土罐。这种砂土罐高约10至12厘米,直径约5至6厘米,口沿有或无溢口,正好装一杯水。当地因饮茶习俗的原因,生产砂土罐的地方比较多,其中又以威宁一个名叫“小米倮”的地方出产的砂土罐为上乘之品。
这种原生态的“砂土罐”甚至成为了“乌撒烤茶”品牌LOGO的原型。该LOGO以水、火等自然元素、民族元素的融合,用图腾符号的形式将“乌撒烤茶”蕴藏的文化底蕴更恰如其分得表达、演绎出来。
“烤茶的传统喝法有两种,即众饮和独饮,但两种方式的饮法基本一样。众饮虽然人较多,但每个人都必须用一个砂罐,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每人一个盛茶汤的杯子,开水大家可以共用一壶。”烤制着手中的香茶,茶艺师向采风团介绍说,“乌撒烤茶”的众饮过程,充分展示出乌撒文化中茶文化的特质和意蕴,大西南月刊主编,贵州省作家、电视编导阿诺阿布更将这种茶文化称为“动态”的茶文化。
“威宁烤茶,是一种生活化的饮茶方式。”阿诺阿布说,“在吃茶时代、煮茶时代、泡茶时代,现代人饮茶,我们更多的是一个人在煮、泡,其他人在喝。而‘烤茶’即‘罐罐茶’强调的却是一种共享的、互动的过程。它让每一个喝茶人都可以,并且要求他们参与到烤制茶的过程中来,亲自体验茶文化的美好,这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生活中去了。”
烤制过的茶叶在砂土做成的茶杯中旋转、下沉,隐约可见茶叶上略微焦黄的枝叶脉络。手捧这杯茶,“2011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流行唱法金黔奖获得者,来自乌蒙山腹地凉都六盘水的“彝人传奇组合”歌手之一的阿吉说,烤茶唤起了他小时候的记忆。
“烤茶可以说是彝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味道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家乡的快乐时光。”阿吉说,“我习惯用音乐表达感情,也许有一天我也会为它唱一首歌。”
茶叶焦香,回味悠长。而更浓的,却是历史缝隙间倾洒出的乌撒文化,它以无声的茶香润泽着贵州茶人的文化心灵。
赛茶·闹意八分:三分民族,五分民俗
4月27日的威宁县会展中心广场上,有“贵州屋脊”之称的威宁毫不吝啬得将阳光泼洒在大地上。尽管威宁县会展中心广场上骄阳炙烤,让人“无处遁形”,却依然挡不住威宁茶人的热情。
当天,由贵州省第七届旅游发展大会威宁组委会主办,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西部开发报、茶周刊协办,威宁县香炉山茶园承办的“乌撒烤茶王评选大赛”在此举行。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县的30名“爱茶人”报名,来自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7名专家担任此次比赛评委,贵州90后微电影编导白娴“客串”担任此次比赛的主持。
参加烤茶比赛的选手,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有的选手身穿彝族服装,极具民族风韵;有的则是夫妻双双把“茶”烤。尽管年龄不同、阅历不同,但在比赛场上的他们,却拥有同一颗爱茶的心。最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角逐,威宁县76岁的老茶人李宗林摘得“烤茶王”桂冠。
李宗林老人说,他一直喜欢喝茶,自从12年前来威宁之后,他就爱上了炉山茶。“炉山茶很香,特别是那种烤出来的茶,味道更浓郁。”李宗林老人跟观众分享了他多年琢磨、钻研出来的烤茶技巧,“茶水有一点沸腾的感觉就可以了,不能煮太久。茶叶要有一点黄,但也不能太黄,太黄就焦了,关键还是要把握住适当的火候。”
对于李宗林老人而言,从“罐罐茶”到“乌撒烤茶”名字的转变也许并不重要,他认得的只是炉山茶的清香,一个小砂土罐、一个水壶、一个茶器皿,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乌撒文化的一部分。
威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茂说,乌撒烤茶是民间茶、民俗茶,3000多年的历史是乌撒文化中的重要一脉。“乌撒烤茶”要在旅游发展大会期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良好的商业口碑,把它和“百鸟之都”、“阳光之城”结合起来,推动威宁的旅游发展产业。
外界的肯定早已说明一切。2005年,香炉山产品获“黔绿之星——绿色消费品牌”;同年6月,获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中国知名品牌”;同年10月,即通过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机茶”认证。
遵义市文联原主席、贵州作家、红色文化专家黄先荣说,三天的茶乡之旅,让他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他不仅看到了茶田,还品到了茶香。他认为,乌撒烤茶是贵州茶文化中的重要一脉,应该通过文化价值的挖掘积极提取其品牌价值。但现阶段,乌撒烤茶的悠久历史还需要一些历史证物来加以文化底蕴上的支撑,例如,毕节博物馆收藏的,具有3000年历史的汉墓群中的砂土罐。“乌撒烤茶让我记忆深刻。用文学的语言来说,它引起了人的一种怀想,对童年、青年故事的回忆,有一种追溯感。”
作家陈正源说,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文化的发展,文化才是推动事业最内生的力量。一个产品走向市场要有它的优势,与其他茶品相比,乌撒烤茶关键的点就在于其“烤”字。“抓住了这个‘烤’字,让受众看到这个‘烤’字,比其他字眼更能抓住受众的心。”陈正源说。同时,在进行宣传的时候,也要极力抓住“乌撒烤茶”特殊的地理优势早就的优质茶叶进行宣传。
贵州作家吴秦业也建议道,在进行“乌撒烤茶”品牌打造与推广的时候,也要注意与时代、当下文化价值观、欣赏观相结合。
4月28日,为期三天的“乌撒烤茶采风”正式结束,却带不走采风团众人烤在火里,泡在水里的“茶人心”。宋小竹说,采风团坐上的是“开往春天的客车”。现在,这辆客车即将踏上返程,却留下了采风团藏在相机、文字、脑海里的记忆。
采风团从“春天”里离开,而“乌撒文化”的画卷,却在烤茶的清香里兀自铺展开来。也许,“乌撒文化”的春天,正当来临。
砂土罐里的茶叶发出清脆的碰撞声,水已沸腾,让我们倒上这一杯茶,共享“乌撒文化”里蕴藏的精神茶水,一罐一茶一人生。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乌撒烤茶文化采风团贵州威宁感悟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