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蔡村镇爱民村的茶农们做梦也没想到,祖祖辈辈生产绿茶之后弃采的老鲜叶,在如今却变成了宝。这一切都缘于原产于福建安溪的乌龙茶在当地的落户生根。如今,当地95%的农户己加入乌龙茶生产行列,茶农户均增收6000多元。
记者五月中旬来到了著名的绿茶产地——泾县蔡村镇爱民村,爱民村境内山峦叠翠,溪水清澈,风光旖旎,森林覆盖率达98%,至今仍保持着原生态环境。爱民自古就盛产名茶,早在清朝年间,“爱民茶”就被列为“贡茶”,随后曾大量销往香港、英国和东南亚诸国。茶叶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这里只生产品类单一的绿茶,90%的茶叶资源被浪费,劳动力70%的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茶农们是守着金山致不了富。而如今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昔日弃采的老鲜叶被用来制作乌龙茶,这可大大地提升了茶叶的附加值,增加了茶农们的收入。在半山腰的茶园里,记者碰到了胡大哥夫妻二人正在自家的茶地采摘着茶叶,他们所采摘的老鲜叶,就是要送到中徽茶叶合作社用于加工制作乌龙茶。
胡大哥家的茶园分布在附近的山上,加起来有十多亩,以前制作绿茶,一亩地只能采摘出一百斤左右的嫩芽,再加上绿茶生产周期短,仅在每年的清明至谷雨之际,只有短短的十多天,为了赶工时还要雇人来进行采摘,每亩茶园的毛收入只有两千多元。
胡大哥及茶农们所加入的茶叶合作社就是中徽茶叶合作社,它的创办人就是土生土长的爱民人汪时佳。为了打破茶业生产常规,延长茶叶生产链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生于斯长于斯的汪时佳凭着自己在外闯荡多年的经验,于2005年上半年赴我国乌龙茶最大产地福建安溪考察乌龙茶种值、生产和市场销售过程,并从安溪引进两条乌龙茶生产线,高薪聘请当地技师指导,经过多方论证、研制,证明泾县爱民生长的茶叶完全可以制作出品优质良、口味纯正的乌龙茶。初步的成功让爱民人看到了希望。
汪时佳
为了把开发首届安徽乌龙茶梦想变为现实,以汪时佳为首的80户农户于2006年3月份组建了泾县中徽茶业合作社。合作社集乌龙茶科研、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融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加入合作社让茶农们尝到了甜头,合作社从组建之初的80多户发展到现在1800多户,汪时佳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帐:“一亩地绿茶收入大约是两千左右,除掉采摘工,农民实际收入只有一千多元。做乌龙茶它的利用率提高了。采过绿茶之后一般还能采五百斤鲜叶,按五块钱一斤,也能卖两千多块钱,比绿茶的总收入还要高一到两倍。还有一个做乌龙茶并不影响绿茶的生产,因为乌龙茶是用后期的大叶子做的。不影响绿茶的生产,不改变农户的管理方式,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合作社围绕爱民村茶叶主导产业,以“农户+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重点开发乌龙茶系列产品。合作社免费给茶农提供优质茶苗,在茶园里免费安装灭虫灯,对茶农进行一对一地技术指导。为此合作社还兴建了优质茶苗基地,全国甚至台湾的名优茶的种苗在这里都枝繁叶茂。
经过几年的发展,乌龙茶加工生产线由原来的2条增加到4条,今年还新增了周王和溪口两个分厂。车间生产线24小时不停地运转,也满足不了鲜叶的供应量。热闹的生产车间吸引了不少本地村民到这里就业。
2006年中徽茶叶合作社被宣城市市委、市政府授于“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拥有的“中徽”牌乌龙茶系列产品、通过质检局qs认证,取得了iso9000-2000的质量认证,有机茶园获得省级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合作社所生产的花一堂牌铁观音和大红袍供不应求。面对合作社乌龙茶产销两旺的喜人状况,作为社长的汪时佳却有着更为长远的打算:“以后一是增加生产能力,二要进一步保证质量,提高加工生产技术。如果资源利用得好,农民增收更多,我们合作社的产值和效益会更好。”
在传统上,我国将茶叶从制作工艺上分为三类,一为绿茶,就是未经发酵的茶,二为乌龙茶,就是半发酵茶,三为红茶,就是全发酵的茶。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安徽省的皖南盛产绿茶,而我省祈门县的红茶也享誉全国。如今泾县乌龙茶正好填补了我省茶叶生产的空白。我们宣城有大量的优质茶园,在不影响绿茶生产,不增加额外投入,不改变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只是利用后期弃采的茶资源,即可变废为宝,大大提高茶叶的附加值,使得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久的将来,宣城会成为全省甚至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生产基地,这正由梦想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泾县爱民村,绿茶产地独辟蹊径 乌龙茶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