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但笔者这里所说的“茶文化”,仅仅是看到了茶叶专家在谈“茶叶”,专家评价茶叶,也许可以将其称之为“茶文化”的另一种形式。话题是由中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引起的。
中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为何比欧盟标准松?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陈宗懋说:“从世界范围来看,茶叶的生产量大于销售量,导致进口国占据优势。欧盟等发达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进口国,他们倾向于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而茶叶的出口国在制定标准时,相对较宽。”(5月3日《人民日报》)
关于中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为何比欧盟标准松的问题,茶叶专家似乎是用“生意经”来解释的,“也就是说,茶叶出口国在制定茶叶标准时要综合考虑茶叶食用安全和商品出口两个方面。”专家举了例子:“比如日本,既是茶叶出口国也是茶叶进口国,它在制定标准时就会采取宽严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本国茶叶出口的标准就宽一些,而与进口茶叶相关的标准就严格一些。”显然,在茶叶的标准上,食品安全标准是受市场贸易牵制的,是需要“综合考虑”的。
这些有涉国际贸易的大生意,不是一般人能看透的。但具体反映到专家的“茶文化”中,似乎失去了其神秘性,似乎国内的一般企业甚至小商小贩都深谙此道。不就是为了某种商业目的,放宽若干质量标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嘛。暂且不说这种“宽严结合”的“综合考虑”是不是会影响茶叶质量标准,也不说欧美设置的“绿色壁垒”出于什么动机,但如果把茶叶专家的这种“茶文化”稍加解读,似乎有助于解开当前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一些症结。
人们出于对有毒食品的愤恨,把那些无良企业的不法行为称作“谋财害命”。现在看来,“谋财”确属目的,“害命”并非本意。这些无良企业无非是在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时,置食品安全于不顾;也许通过解读茶叶专家的“茶文化”,可以少一点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指责,因为,这些监管部门可能正是在综合考虑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由制定茶叶标准引出的专家“茶文化”,不正是当前某些企业见利忘义,不惜谋财害命的“市场文化”?
笔者不管欧美设置的“绿色壁垒”是不是含有“反倾销”之类的意思,但对食品安全设置“绿色壁垒”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在茶叶标准上,以农残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壁垒”,已经成了悬于中国近7万家制茶企业头上最厉害的一把剑,如果在国内的食品领域也打造一把这样的“剑”,悬在那些无良企业头上,为消费者筑起一道“绿色壁垒”,还愁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
在茶叶问题上,笔者支持茶叶专家的“茶文化”理论,就当在国际贸易中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但希望在国内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请相关专家不要用“一天吃六颗没事”、“一天平均喝10克不要紧”之类的话来忽悠民众。纵然其是涉及经济利益,但健康是第一位的。借用一句流行语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人死了,钱还没花完。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聚焦农残,从专家的茶文化中解读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