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茶叶史上,人们只知浙江、福建、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湖南、广东、河南等地生产茶叶,却很少有人知晓我们上党地区也有产茶的历史。
事实上从古至今上党地区也没有栽种过茶树。初闻襄茶,是笔者偶然从襄垣县北底乡一位退休老职工口中了解的。他年幼时,曾在清末民初襄垣李仕贞开办的阿巴合纳尔旗公盛昌当学徒工。
李仕贞,襄垣北底乡人。清末年间是襄垣数一数二的商贾。一生好善向佛,年年对县内的宝峰寺捐款捐物,深得沙门僧众称颂。久而久之,宝峰寺住持将寺内用酸枣嫩叶制茶的技艺传授于他作为回报。
年年暮春,待漫山遍野酸枣树长出新叶时,他便雇人采集,亲自炮制,而后运往口外(蒙古国的乌兰巴托一带)各个商号,作为福利分发给掌柜、伙计饮用。谁知,乌兰巴托的公盛昌掌柜陈久和与当地一皮货商洽谈中,皮货商看中了襄茶,提出了购买要求。这一意外之举,竟为李仕贞多了一项生财之路。襄茶,由此而出名。
酸枣树出叶晚、生长慢,天然积累的营养物质较为丰富,加上上党盆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酸枣树叶片厚实,组织结构紧密,制成茶叶后经久耐泡,风味独特,具有了其它茶叶不可与之相比的优势。
传说襄茶的制作工艺繁杂,制作过程中存在许多封建迷信的成分与色彩。如寡妇采摘的酸枣叶不能用;农历十三日采的酸枣叶儿不收不用;炒茶时,妇女不能进入制作房间等。据民间传闻,李仕贞在冯村十二座院落中有一处院落专门是茶叶作坊。
就其制茶工具而言,也很别致。将鲜嫩的酸枣叶儿采回后,放入用泥土烧制的净锅(笼屉)中用温火蒸软,倒在青石板上阴凉约12个小时左右,用砂锅炒制。炒制好后的酸枣叶儿略加干枣花和野菊花瓣少许。掺匀,用毛头纸包好,约50克一包,盖公盛昌戳记,每年约有上千斤襄茶销售口外。
襄茶,汤正味鲜,成色墨绿,泡之,展如雏雀之舌;观之,茶汤翠黄鲜亮;闻之,香气味醇灌顶;品之,柔软缠绵,口舌清新,提神气爽。不品不知味道香美甘芳,一品竟让人终生难忘,这便是上党襄茶昔日的神韵与辉煌!
民国后期,战祸不断,李仕贞宗族的衰败消亡,使得这一独特的制茶工艺失传,终成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