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特色茶叶给农业带来无限生机

黄山市既是一个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也是一个以三农为主的山区城市,特有的自然资源、浓郁的地域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黄山农村的与众不同:这里的农村不是穷乡僻壤,而是长期受到徽文化浸润和滋养的诗书之乡;不是黄土高坡,而是处处青山碧水环绕的生态之乡;不是残砖砾瓦,而是到处遍布着古村落、古民居的文物之乡;不是广袤平原,而是大量出产茶叶、茶油、菊花等品质优良、品味俱佳的山珍之乡;不是偏于一隅,而是随着大交通的改善能够通江达海、面向长三角的开放之乡。
近年来,黄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山区实际,以农业农村经济八个一批为抓手,做大做活特色农产品文章,加快发展具有黄山特色的现代农业,有力促进了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0年黄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16元,较上年增长17.7%,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797元和1431元。
主导产业雏形已就。近年来,黄山市各地立足生态和物产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茶叶、竹木业、蚕桑、果蔬、中药材和养殖业等产业基地建设,筑就了黄山现代农业的基本格局。 2010年全市茶叶综合产值达46亿元、林业综合产值达69亿元。在这些主导产业发挥支柱作用的同时,黄山乡村旅游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去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605万人次、收入78.1亿元,乡村旅游已成为黄山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茶叶是黄山市最重要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黄山市连续制定出台一系列加快茶产业发展政策性文件,并建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强力推进茶叶双十工程(用三年时间,依托10个省市级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建设10万亩高效生态茶园基地),全市茶园面积71万亩,占全省面积的35.5%。在抓好茶叶基地的同时,全市还建成商品用材林438万亩、竹园98.8万亩、油茶10万亩、花卉苗木4.6万亩、桑园12万亩、果园22万亩、商品蔬菜12万亩、中药材10万亩、蜂群16万群以及各类养殖小区300多个特色农产品基地。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壮大。近年来,黄山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扶持特色农产品发展,同时利用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2010年,共申报各类农业项目75个,争取部、省扶持到位资金近亿元。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共30家,市级龙头企业101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81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0亿元。
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发展。近年来,黄山市在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扶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全市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已达650家,会员4.5万余人;发展订单农户17万余户,占全市农户数的48%。这些专业组织的服务领域涵盖了茶叶、水果、蔬菜、畜禽、蜂业、粮食等行业。
质量安全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黄山市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2010年,全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面积达105.01万亩,其中,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认证面积达69.8万亩,占茶园总面积98.3%,居全省首位。全市共制定茶叶、食用菌、贡菊、蚕桑等各类农产品市、县级地方标准规范112个,建立国家、省、市和县级标准化生产基地74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82%。蔬菜、畜禽等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100%。
品牌创建不断提升。近年来,黄山市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强化企业品牌意识,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目前,全市已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6个省名牌农产品、26个省著名商标、17个省名牌产品。黄山众多特色农产品以卓越的品质已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定的份额,有的已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
农业对外开放空间日益拓展。自2005年以来,黄山市已连续7年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举办了以名山、秀水、黄山茶为主题的大规模名优农产品展示推介活动,通过展示推介不断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在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利华、北京德青源等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 2010年,全市共引进农业招商项目200个,到位资金15亿元。
一片片充满生机的锦绣田野,一张张熠熠闪光的特色名片,一家家蒸蒸日上的龙头企业,正连接成黄山农业一波波发展的大潮,演绎着黄山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进行曲。新的起点上,黄山市将努力发挥资源优势,在培植特色产业和发展现代农业上做好文章,不断展现出黄山农业的无穷魅力。
歙县:游新安山水 品歙县名茶
新安江山水画廊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全长约百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风景如画。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是诗仙李白在游览新安江之后提笔书写的传世佳作。新安江是古徽州文明的摇篮,是造福歙县50万人民的母亲河。世界旅游组织规划专家昂瑞特先生游过新安江后大为赞叹:真是太美了!这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
歙县是中国茶叶主产县之一,也是安徽省第一产茶县,所产的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绿牡丹、黄山银钩、黄山白茶多次在国内外获金奖。其中黄山白茶、雪岭青(毛峰源祖),宋代即为贡茶;黄山毛峰、顶谷大方、绿牡丹、银钩四只名茶,1986年起被外交部选为国家礼品茶。一县之内,被选作贡茶或国礼茶的名茶品种如此之多,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故歙县也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国礼茶之乡。
近年来,歙县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名茶之乡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6.7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原生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汪满田牌黄山毛峰获中国名牌农产品;汪满田牌滴水香、云谷牌袋泡茶、洪立安牌顶谷大方、雅盛牌黄山贡菊获省名牌产品。全县茶叶品牌企业45家,全国茶业百强企业3家。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其中省级3家。全县注册茶叶商标80多枚,其中省著名商标3枚,市知名产品7个。
徽州区:三化并举 力促茶农增收
徽州区作为 黄山毛峰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积极发挥黄山毛峰品牌优势,三化并举,力促茶农增收。一是打造基地生态化。以茶园基地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点和统防统治队伍,对全区5万亩生态茶园进行了绿色防控,采取五统一生态茶园管理措施,实现茶叶有机、绿色、健康。二是普及加工清洁化。全区加大对茶企业的扶持,加快清洁化厂房建设步伐,实现了杀青、理条、烘干整套黄山毛峰茶叶清洁化生产。 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引进20多条黄山毛峰清洁化加工生产线投入生产。其中投资6000多万元的谢裕大杨村分厂茶叶清洁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三是实施销售品牌化。该区连续7年组织茶企业参加上海(北京)茶博会;连续4年成功举办中国名茶之乡黄山毛峰开采节;组团参加中国十大名茶论坛等活动,先后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漕溪、谢正安、千秋泉、紫霞和洪通牌黄山毛峰均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并相继被评为安徽省名牌产品。 谢裕大黄山毛峰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
通过三化并举,该区今年实现茶叶产量 1510吨,茶叶一产产值 13850万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 4616元,同比去年人均增收530元。
屯溪区:七园建设助推都市农业发展
屯溪区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做精一产,坚持农旅结合,围绕黄山市市民开心菜园、九龙园林蓝莓园、红旗茶事体验园、西郊绿色生态休闲园、九龙山现代旅游养生农业示范园、留村农事体验园、东关现代农业观光园等七园项目,配置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生态效益好的农业示范园和农产品主导产业,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1-8月份,七园项目实现投资7000多万元。
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同旅游观光相结合,实现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该区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屯溪区七园项目之一的九龙园林蓝莓园,以种植保健水果蓝莓为主,每年定期举办蓝莓采摘活动,配套建设了水生植物园、垂钓中心等服务设施。良好自然风光、时令水果及完善的设施,使这里成为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吸引了来自本市及外地众多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壮大。黄山植物大观园是一家专业绿化苗木的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十农户十园区模式,积极吸纳周边村庄闲置劳动力就业,并实现了园区发展和个体就业的双赢。
截至目前,屯溪区已建成规模较大、管理规范、效益较高的农业园区12处,面积达6900多亩,建设温室大棚面积近2300亩,农业园区年接待游客30000人次,实现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
黄山区:强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园区 促进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黄山区以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为动力,精心打造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农业优势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
黄山区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茶叶加工、木竹加工、中药材加工、粮油加工、旅游商品加工、农产品包装物加工六大类。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5个,其中茶叶企业10家,竹木加工企业9家,食品加工企业6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8.59亿元,园区在建、待建项目八个,投资总规模8.3亿元。
园区现有三个省级龙头企业,猴坑茶业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也是全国中华老字号产品。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产、学、研基地,多项产品获省级科技成果奖。
十二五期间,全区将建设种养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科技研发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形成区域牵动性强、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优势产业集群,茶、竹木、蔬菜花卉、特种养殖四大产业综合产值达37亿元,乡村旅游收入达13亿元。把该区建设成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化聚集示范区域、皖南山区富有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地、安徽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基地。
休宁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近年来,休宁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三品(品种、品质、品牌)提升为重点,以三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山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一是调优结构,着力推进基地规模化发展。建成了以慈张线为主的花卉苗木、以平畈区为主的无公害菊花、以城郊为主的商品蔬菜、以山区为主的有机特色农产品、以率水、横江流域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等5大特色产业带。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8万亩,油茶基地4万亩、毛竹基地25万亩,菊花基地2.8万亩、蔬菜基地6.6万亩。二是延伸链条,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化发展。建成了海阳、商山2大茶叶加工集聚区,全县茶叶综合产值达到8.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眉茶加工集散地和绿茶出口基地县;建成五城传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镇,全县茶干产值达到2.5亿元、菊花产值达到1.8亿元。三是创优品牌,着力推进产业标准化发展。全县有机茶园颁证面积达3.1万亩,18万亩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建成特色食品原料基地3.2万亩。全县14家企业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6家企业产品获特色食品认证;5家企业产品被评为安徽名牌产品和安徽省名牌农产品,1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黟县:中国画里乡村 安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第一县
黟县是一个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县,素有中国画里乡村之美誉。
近年来,黟县县委、县政府围绕旅游抓休闲农业发展,抓好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大农、旅结合的力度,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正由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转化成为新兴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名县。全县共有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点22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乡村旅游专业村6个、省级农家乐示范点4个,遍及全县8个乡镇;有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4个,形成了以采摘、垂钓、观赏、游乐、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 2010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300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达16.8亿元,其中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收益3.2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28%,对地方税收贡献率达32%,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8亿元,年均增长18.19%,重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农民人均收入已超7000元,其中67%来自休闲农业和旅游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超3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40%以上。2011年2月,黟县获得了由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称号。
祁门县:打造生态祁红 再塑百年品牌
祁门红茶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曾两获国际金奖,四次蝉联国家金奖,是我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世界上最知名的茶叶品牌之一。 十一五期间,祁门县启动了重塑百年品牌、振兴祁红产业的祁红振兴计划,有效地推动了祁红产业快速发展。
祁红生产稳步发展。 2010年,全县生产红茶3200吨,产值1.1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24.56%和477.1%。 2005年之后,先后推出祁红香螺、祁红毛峰、祁红龙井等一批新品名优茶。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县城东路规划建设1.3平方公里的绿色产业园,重点发展祁红、绿色食品产业。目前,全县有祁红初精制加工厂200余家,其中精制企业24家;亿元以上规模的龙头企业1家。品牌影响日趋扩大。 2008年,祁门红茶传统制作工艺被批准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1月,祁门红茶入选人民网 最受欢迎产茶地产茶明星,2010和2011年,祁门红茶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分别以17亿元和19.14亿元连续两次入选全国最有价值的十大茶叶品牌。基础进一步夯实。祁门县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全县累计新辟无性系良种茶园3.6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23%。目前全县茶园面积15.7万亩,全部通过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有机认证茶园1.8万亩,出口茶叶备案基地茶园1.5万亩。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黄山,特色茶叶给农业带来无限生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