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瑞康,个闽籍茶商的并州情结

从福建到太原有多远?翁瑞康说他整整走了二十年。
草根阶层异乡发展,本就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翁瑞康来太原(并州)的时候,恰逢改革开放初期,粗放的市场经济,使他们在狭窄的商业环境下寻找出路。一群急于长大的小人物在与市场体制的不断较量和博弈中,双方互为尝试和体验,却又在共同进步。翁瑞康说个体工商户见微而知著,因为他们直接见证了太原经济、文化、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二十年的时间,翁瑞康终于走进了太原,这个当初让他感到冷冰冰的城市现在呈现出博大的包容力。
A、孤独的开拓者
1991年夏天,福建省福安人翁瑞康夫妇带着三个月大的儿子,冒着酷暑坐火车一路辗转,从福安到福州,再转站北京,最后到达太原。
与故乡千里之隔的太原虽然让翁瑞康感到陌生,却也有大把商机可寻。福安素有中国茶叶之乡的美称,茶叶销往全国各地,而受地理位置和地域经济的局限,山西只能通过北京、石家庄、济南等城市进行二级批发,无法与福建搭建一对一的销路。翁瑞安曾经在福安市一家茶叶公司的销售部门工作过,他看准了进不来、出不去的市场空白背后蕴藏着的巨大商机。
与此同时,怀揣1000元现金来到太原的福鼎茶商董希坚正处于艰难的创业时期。上世纪90年代左右,太原是茉莉花茶的天下。作为第一批闯入太原市场的福建茶商,不管翁瑞康还是董希坚都在用近似原始的方式,改变着太原人饮茶的消费模式与习惯。从福建老家贩来茶叶,或推着单车在太原走街串巷地上门推销,或免费供货请人代销,或租店经营,期望用小规模的批零打开消费市场。
翁瑞康说,当时在太原从商的外地人很少,出门买东西或谈生意,一开口讲话,别人十句话有九句听不懂。语言交流的障碍尚可克服,但不同的商业价值观、经营理念、销售方式都让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翁瑞康自认商场上谈钱不伤感情,却被人斥为见利忘义;灵活机动的销售方法,被人嗤之以鼻不择手段;还有人质疑他在从事投机倒把的生意。一声南蛮子的称呼,纠缠了他十几年,一听到这三个字,翁瑞康就有一种身份不被认同的孤独感。
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吸引了很多外地商人来山西做生意,搞投资。翁瑞康听到对外地商人的称呼日益规范与文明,闽商、浙商、徽商、粤商翁瑞康说,称呼也是一种尊重与友好的传达。
B、钱好赚生意难做
翁瑞康认为,在太原赚钱容易,因为市场很大;在太原赚钱又非常不容易,因为每一笔生意都做得非常艰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把6吨茶叶从福建送到山西绝对是个大工程。每次南下贩茶,翁瑞康都和打仗一样。身上揣着巨款,坐三天三夜的火车,下车后直奔茶场选茶、下订单,然后再自己雇车把茶叶从福建运到太原。如果顺利,车队日夜兼程需一个星期,遇上堵车,或车出了故障,就得十来天的时间。路线长,路况不好,劫货丢钱的事常有发生。为应对突发事件,装茶叶的木箱里常常藏着钢管和斧头之类的防御器械。交通和物流行业发展滞后,使这种担惊受怕的跑车,持续了七八年。
翁瑞康说,想赚钱就不能怕吃苦,敢闯敢拼是福建商人的特征。但很多时候,靠吃苦不能解决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个体私营经济刚刚放宽,市场机制不完善,政策法规不透明,翁瑞康身逢其时,经历了个体私营经济从荒蛮到文明的转变:周旋应对来自各种部门的检查,罚款、没收商品、关门整改甚至粗暴执法;不肯向地痞无赖妥协,屡遭骚扰,茶叶店几次被砸被抢,让他陷入绝境。人身、财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和尊重,翁瑞康深感身心疲惫,好几次想一走了之,返乡择业。
一次,翁瑞康刚把货从车上卸下来,有人推门进来,要买半斤。他为难地说,按规定经过有关部门的检验后才能出售,来人很不耐烦地说他死脑筋,我买你卖,谁会知道。翁瑞康就称了三两。结果此人拿着茶叶一出门就打电话,一会儿外面开来两辆车,几个穿制服的人进来说他违反有关规定,翁瑞康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几大箱未来得及拆包的茶叶就被没收了。翁瑞康这才反应过来,他中了诱卖的圈套。以后,翁瑞康不得已在夹缝中寻找变通和保全的方法。每每想起创业初期的艰难,他都会心酸到掉泪。
现代金融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缩短了福建与太原的距离。年轻一代赶上了好时代,更多的福建商人沿着前辈的足迹,来太原掘金。2006年,27岁的闽商廖钦敬从福建安溪来到太原时,这里已有大大小小十几座茶城,上千家茶店。廖钦敬安营扎寨的中奥茶城,近八成经营户来自福建,晋闽两地早已搭建成熟的现代运输直通渠道,只要一个电话,茶叶就可以从福建调集太原。虽然做飞机只需要4个小时的时间,但廖钦敬兄弟回家时,还是愿意自驾。高速路四通八达,从山西太原到福建安溪也就二十个小时。
翁瑞康经商时遭遇的灰色地带,在年轻的茶商听来,好像发生在港片里的故事。廖钦敬还没有遇到乱收费、乱摊派等不规范的执法行为,他可以顺利地从市场办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政策信息,明白自己该交哪些费用,或享受哪些优惠条件。
C、从边缘到主流
现在,太原人可遍尝天下名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安吉白茶、云南普洱、武夷大红袍、台湾洞顶乌龙应有尽有。在福建茶商的推动下,太原人对茶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由喝到品,茶叶的品种、品质、泡饮方式以及茶具的选择越来越讲究。
翁瑞康记得第一批来晋的福建茶商人数不到10个,几平方米的小门面房,看上去毫不起眼。而如今,太原市从南到北除了散落在街头巷尾的茶店,十几家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和茶城,里面密密麻麻的茶铺七八成的老板都是福建茶商。2011年8月20日,太原新精品茶城开业,这又是一家以闽商为主投资经营的专业市场。从开始的单枪匹马,到现在的抱团做战,福建茶商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商圈。一到中午,市场内飘起浓浓的米香味,大家吃着饭,用地道的闽语聊着天,很多晋闽两地的合作交流信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传播。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太原的投资环境不断向好,吸引了更多的闽籍商人来山西拓展事业,办厂经商。他们从事的行业除了茶叶,还有汽配、装潢、茶叶、水果、制药、酒店、电脑、服装鞋帽等三十余种。有关资料显示,到2010年,闽籍驻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事工商活动者达三万人以上,总投资400多亿元,提供了4万多个就业岗位,每年税收上交20多亿元,成为山西经济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999年12月12日,山西省福建商会成立;2004年,在闽籍茶商翁瑞康、林炳华、董希坚的推动下,山西省福建商会茶业专业委员会成立。翁瑞康的茶叶生意越做越大,无论是资产还是店面都在逐年翻倍,太原较大的茶叶市场都有他的分店。翁瑞康被推选为山西省福建商会常务副会长、茶业专委会主任,并且成为太原市万柏林区政协委员,这个小个子福建商人终于可以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了。
D、举家移居太原
当年来太原时,儿子尚是襁褓之中的婴孩。翁瑞康至今还记得抱着他挤坐在火车内汗流浃背的情景。如今儿子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小伙子,翁瑞康也从三十而立跨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龄。
从初来乍到对太原这个城市的陌生、格格不入、情感上的对抗,到后来的接受、关注和喜欢,现在翁瑞康夫妇已经买房置业,计划长久地定居太原。或许喜欢一个地方是没有具体理由的,翁瑞康只知道他的生活习惯越来越本土化,吃饭离不开醋,口味偏辣喜咸香。个子高他一头的儿子也跟他一样酷爱山西的面食,说着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老家福安对儿子来说成为一个遥远的家族符号。女儿们在太原读完高中后考到厦门大学,毕业后仍返回太原,帮翁瑞康夫妇打理生意。除了保留着一口地道的闽言之外,翁瑞康夫妇的生活和太原当地人没有什么不同。
翁瑞康的爱人告诉记者,以前不论出行条件多艰苦,逢年过节一家人都要回老家。如今坐飞机只要四个小时,反而没有以前回的勤了。语言、气候、饮食的诸多不适,回福安总是住不习惯。
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就会有感情。太原就是我的全部。在这个城市有我的家人、生意圈、事业、财富和资源。虽然我曾经讨厌甚至憎恨过它,不止一次地发誓赚够了钱就回福安。但是在这二十年不断的摩擦和碰撞中,我的生意越做越大,这座城市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今年我52岁了,想想这二十多年来,我们早已融为一体,我是这个城市的一分子,而这座城市也给了草根阶层实现财富的舞台。我们都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翁瑞康说,虽然来太原吃了很多苦,但他不后悔。二十年的记忆碎片已经深深地植入他的生命中,他要继续留在这里,太原越来越好,他要看着家族生意如何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扬光大。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翁瑞康,个闽籍茶商的并州情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