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车益记 茶香飘海外

喝好茶,找益记,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武汉上层社会中的一句流行语。
曾经与谦祥益、叶开泰、汪玉霞共誉为武汉汉正街四大名店(衡量标准之一有200年左右历史)的车益记茶庄,扩张足迹遍布武汉、广州、重庆、湖南等地,盛名享誉全国。车益记茶庄发源于老汉正街749号,总店面积近几千平方米,开创前店中场后宅的新模式,春天采茶忙季工人几百人,鼎盛时期资产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3000万人民币。在车益记发展轨迹中,车子谦属呼风唤雨般的人物,曾带领湖北茶帮一举击败安徽茶帮,开创了由鄂帮主导茶叶市场的新局面,车益记成为鄂茶领头羊。
找到车家后人,纯属机缘。在本报推出鄂商世家系列报道后,恰逢车家后人车敏丽老太太打来电话寻访老友汪玉霞后人,顺藤摸瓜,才引出另一段百年商界传奇。
车敏丽已年过七旬,算车益记第三代传人。据介绍,因种种历史的变迁,国内没有车益记专卖店,车益记只存在于老一辈尘封的记忆里。但庆幸的是车子谦曾带着车益记漂洋过海,在港台地区落地开花,留有茶香。
一 车益记前身为车和顺茶庄
谈起车益记,不能不提到其前身 车和顺茶庄。
车家的老家在汉川南湖头车家畈,世代务农。雍正四年即1726年,先祖在当时的马口镇开了一家小茶叶店。乾隆七年,即1742年,车家开始闯汉口,经营茶叶店。
当时门店在汉口最繁华的老汉正街,不过祖辈创业的具体门牌号不详。车守基排行老二,他坦言,时代久远,有些资料很难找寻到。
通过几代人的打拼,历尽艰辛,车家终于在汉正街闯出 车和顺这块响当当的招牌。车家后人多,想沾车和顺这块招牌风光的亲戚朋友更是不少。到了光绪年间,大大小小与车和顺相关的字号竟有二十多家。最后车家召开家族会议,定下族规,即只有八房,有三代血亲的后人才有资格使用车和顺这块招牌。
清末民初,车家各房开始创立了车和顺益记、车和顺信记、车和顺秉记、车和顺元记、车和顺鸿记等茶庄。在车氏家族众多的茶叶店中,名气最响、规模最大、资金最雄厚的就是车益记了。
车益记由祖父车心寿这一房创立。车敏丽的弟弟车守基说,等传到了父亲车子谦手中,达到它的鼎盛时期。
1946年,车益记茶庄在广州、重庆、湖南均设有分店,在武汉也有四家。其总店的旧址位于汉正街749号,占地面积近几千平方米,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另外在汉口六渡桥、汉阳钟家村等地有三家店。春天采茶忙季,在此做工的工人可达几百人。车子谦的堂弟车桃阶,在车益记工作一辈子,他回忆当时车益记的资产把现洋黄金转化为人民币算,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的3000万人民币。
当时汉正街商家很重视门面招牌,凡稍有名气的店,均在招牌上烫金,俗称金字招牌。其中车益记的招牌含金比例最大,号称正街第一金字招牌。
二 同名店抱团采购,茶叶优质正宗
车益记能成为鄂茶中的领头羊,武汉茶叶界的泰斗车子谦功不可没。
父亲从小聪慧,有胆有识,对于茶叶有一种天生的资质。车守基说,祖父车心寿老年得子,对父亲的培养颇为严格用心。父亲从小被派到外姓徽帮(当时鄂商最大的竞争对手)的茶叶店去帮工。车子谦把手艺练得颇为精通。待到时机成熟,车心寿才把他召回汉正街,一回来就当总店店长,车心寿退居二线。
父亲字诚益,祖父为了儿子把店名改为车益记。车守基说,父亲的经商之道将车益记推向顶峰。
车守基说,父亲对于原材料的选择极为讲究,他亲自到全国各地的茶园茶厂验货,选择最好的供货来源。最终选定恩施、宜昌、湖南、安徽、江西为毛茶的茶坯基地,福建、云南、孝感为花茶的茶坯基地。
益记凭借雄厚资金,茶叶品种十分齐全。从全国十大名茶到价廉物美的普通茶,应有尽有。
经过多年努力,车子谦与各名茶产地的茶农、茶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网,他同北京的吴裕泰,江西的协和昌,安徽的谢裕泰等全国名店,共同与茶厂签订采购协议,如果任何一家茶庄觉得厂家提供的茶叶质量不好,所有的茶庄都不再进货。所以 车益记多年来所售名茶绝对优质正宗。上世纪四十年代武汉上层社会中流传这一句话,叫喝好茶,找益记。
三 花茶需十人评审过关才上市
车子谦毕生致力于自创特色名茶。由于武汉人爱喝花茶,老人爱喝珠兰花茶,于是车子谦创造出了兰花毛尖,把花茶和绿茶混合,包括珠兰型和茉莉型。
首先精选适合做花茶的茶坯(多是绿茶),同时窨茶用的花一定要鲜。车守基说,茉莉花每年开三期,以第二期盛夏开花为最佳,且含苞待放口感最佳。
为保证茉莉花的鲜度,车子谦特意租一架飞机将花运至汉口,连夜赶制,以做出质量最高的花茶。这种创新品质高的兰花毛尖迅速占领了武汉庞大的消费群体,并且成为了车益记的招牌茶之一。
车益记每次研发出新的茶品,还会有一次别开生面的茶叶评比会。车子谦先会派人到武汉九家名店买同一种价位的茉莉花茶,再加上自己自创的新品种花茶,共计十种。这十种花茶会被分别放到十个茶具中,在碗底标上各自的编号。接着,车子谦再请十人组成一个专家评审团。这十人或是本店的技师,或是专家级的茶友,每人均有一票。在品尝完所有的茶后,由十人投票评选出最优的一种。本家自创的新茶要得到八票以上,方可上市,否则,就继续研发。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汉正街是商家必争之地,行业竞争尤为激烈,茶界就有鄂商与徽商两大派系。当时武汉有个谦益茶行,是以车子谦的名和号的最后一个字而定的名。这里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农茶商从水陆两路来买卖茶叶,成交量很好,是一个很大的茶叶批发市场。车子谦每周有两天的上午十点会准时到这里,与茶农茶商打点关系,并且买进一些毛茶。
为提升鄂茶知名度,车子谦利用多年积攒的人脉,带头发起了挺湘排皖运动,凡是安徽茶再便宜也不购进。为什么挺湘?因为安徽茶叶湖南茶叶质量好,价格高,是遏制鄂茶拓展的最大劲敌。
车子谦使出杀手锏,从此打破鄂皖两派二分天下的格局,打压了徽帮,开创了由鄂帮主导茶叶市场的新局面。这一具有胆识和气魄的举动,在那些资深的茶叶界人中,至今被传为佳话。
四 砸重金聘掌柜 运匠心造茶具
很多人找关系都想进车益记,父亲挑学徒必须品学兼优。车守基说,车益记成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因为父亲也是从学徒干起,所以他特别重视基本功。车益记招收的学徒必须通过一年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柜接客。别出心裁的是,车益记的学徒都送到别家的店代为培养,员工为竞争对手打工,但薪水仍由车益记出。如此一来,益记的员工待人接客,介绍商品,称量茶叶斤数的能力都是数一数二的。
抗战胜利后,武汉茶叶界的人士都很想在车益记谋得一份职业,这是因为益记职工的工资在行内较高,伙食好,并且还有一定的福利。
车守基说,多年来,他们家人从来没有单独开小灶吃饭,都是与员工吃一样的饭菜。每个星期天都加一荤一素两个菜。另外,凡职工家中有特殊困难,店中均有一定资助。
为招揽优秀人才,车子谦不惜重金聘请。车益记连续三届的大掌柜,田金臣、肖俊良、车鹏九三人,均是茶界响当当的人物,精业务、懂管理的干才。
车子谦与夫人汪华芬共育二儿二女,车敏丽排行老大,下面除了车守基外,还有小弟弟车守业,小妹车美娟儿时过继给车桃阶。
车子谦生活上节俭持家,但对茶庄经营该花的钱绝不含糊,对茶文化氛围的打造做足文章,可谓雅韵留香。
据悉,车益记茶庄用的茶具也甚为讲究。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由名家手绘、亲制的宜兴紫砂壶,另一种是景德镇名家手绘的各式大小茶壶和盖碗。这些茶具都错落有致的放置于特制的架子上。并且还在墙边挂了一幅实木刻花镶金的匾,上书陆羽遗风四个字。
用来放置名贵茶叶的木箱也极为特别。这种木箱大小各十八个,大的用来储存,小的则是零售时用。箱子的最外层为无气味的四方形实木箱子,中间为马口铁做的内胆,这种铁具有轻薄且不锈的特点,第三层则是一层锡箔纸,最里面的一层为防潮的牛皮纸。木箱的正面镶上图案以及茶叶的名称。这样精细的设计,足以见得车子谦的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和智慧。
五 命运多舛,车益记港台落地开花
1949年底,武汉解放后,国家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民族资本家重获新生。
就在此时,车子谦的老胃病犯了。一朋友向他介绍了一位在香港的外国医生,鼓励他去香港治病。而车子谦本人也一直有一个夙愿,那就是把车益记生意拓展到港台。于是,他决定独自离汉,去香港治病,顺便考察市场。哪知这一去,便十多年音信全无。
直到1978年,车子谦通过打通多方关系,终于托人给家里带去了一封信。家人才知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只身去了台湾。并在台北和新竹各开了一家名为车益记老茶庄的店。凭着多年的经验,车子谦很快在台湾也创造了辉煌。
随后,车子谦一直与海峡彼岸的家人保持着通信联系,并表达想要回来的愿望。在1978年到1980年这三年里,车守基作为车子谦的长子,应邀参加了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为工商界名流举办的茶话会。
车守基说,当时武汉市工商联的主委有一次的发言还特别提到了车益记茶庄以及父亲的名字,工商界同仁希望他能早日回归故里,为家乡的建设出力。
同时,硚口区工商联联系到了车守基,当时农业研究所专门研究茶叶的部门也向车守基表达了他们盼望车子谦回归的愿望。当时的湖北茶叶虽然产量高,但质量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各省,他们希望车子谦能回来为振兴鄂茶出谋划策。
车家人把这些情况都写信告诉了车子谦,他显得颇为激动,决定在1980年的中秋动身返汉。车家人一边忙碌的筹备着,一边盼望着车子谦的归来。可还未到中秋节,车子谦却病倒了,并且一病不起,车子谦回家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百年车益记 茶香飘海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