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中国•贵州绿茶博览会上,一栋装饰典雅,古朴的装饰风格的茶源馆,吸引着参观者前来参观。在茶源馆里,陈列着茶籽化石、宋寅号记、明清炒茶棒、屯堡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机具等,把积淀最深厚的、最具历史性和民族性的、世界独有的贵州茶文化呈献在世界面前,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贵州独特茶文化的平台,摆开一桌感受中华茶源文化的厚重与丰富的精神盛宴,总面积500余平方米展馆内展示贵州古陆高原几千年的茶文化。
茶博会上最具感染力的创意
进入茶源馆,给人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其展示线索清晰、文化氛围浓厚。茶源馆展示内容丰富,分为茶的起源、茶的人文、茶的科技、茶的民俗、茶的经济。以茶树原生地为起点,时间跨越远古到近代,展示贵州茶的起源。同时,使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远古茶树原生地核心区的深厚茶文化。
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通过场馆式、场景复原加上实物,包括红茶制茶车间、标本室、四周墙上图文等,展示了民国中央试验茶场创制与初期发展。在茶的科技篇里,有昆虫标本台、特型茶展台、品种培育和茶园管理图文、成果展台。使参观者了解贵州茶叶科技发展的成果。茶的民俗方面,有贵州民间茶馆,贵州茶具、种植、加工、利用工具和饮茶工具,茶在贵州民间婚礼、祭祀中的运用。让人了解贵州独特的民间茶文化。对于茶的经济,通过图文资料,包括贵州茶叶营销史、出口史、民国以前的贵州茶经济、现代加工生产线的展示,从而了解贵州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这些颇具现场感染力的设计,在全国茶博会上首次展示。
茶博会上首次展出茶籽化石
在一个长方形的玻璃框里,陈列着距今100万年历史的茶籽化石。前来观看的人排起了长队,人们用手中的相机不停的拍摄这世界唯一的一颗茶籽化石。
好小哦。才这么大一颗。这么小。现场不断传来参观者类似的声音。茶籽化石原来这么小!专程从遵义赶来观看茶籽化石的刘先生说。由于展位面积小,然而参展的人又很多,于是不得不增加安保人手。直到记者离开展位时,还有6名安保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参观者仍然络绎不绝。
亮相此次茶博会的茶籽化石是1980年卢其明在晴隆和普安两县交界处发现的。茶籽化石的发现,极大的丰富了茶叶起源于贵州,核心地带是黔西南的根本证据。这颗茶籽化石,从外形来看,很接近该地野生茶树的种子,有明显的种脐,种脐旁边有三个胚珠的印迹。目前,大多数茶叶专家认为是距今一百万年的新生代早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
茶源馆的策划人之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告诉记者:此类茶科化石在我国并不多见。目前仅在浙江发现茶的叶面化石。世界上茶科化石也很罕见,尤其是茶科种子化石更是非常珍贵的。贵州晴隆四球茶茶籽化石的发现,对研究茶叶历史及茶科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走进夜郎茶市 感受古时茶叶交易场景
进入复古式的夜郎茶市场馆,一种古老的装饰风格,一下子再现了古代茶市交易的那种情景。仿佛参馆的人就是古时候一个个逛茶市的商人,人们正在争相选购茶叶一样,十分热闹。
在夜郎茶市场馆里面,设立唐蒙祠。在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唐蒙这一位对贵州茶产业起到重要作用的人。贵州著名文化人刘学洙在《贵州开发史话》中所说:在贵州开发史上西汉唐蒙应该算是一个先驱者。 唐蒙在经过夜郎去南越的路上,曾看到路途有构酱和荼蜜作为农副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可见此时的古黔濮苗民族,已经把蒸煮枝术运用到了茶叶加工上。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水稻生产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促使他们在制茶工艺上获得突破性进展,成为贵州名茶创制的先驱。那么,仍可以说唐蒙是叩开贵州茶叶大门的第一人,同时堪称是古代开发贵州茶叶的先驱者,也是最早发现中国西南地区茶叶初级市场的第一功臣。
对于唐蒙与贵州茶叶,场馆里面有史事作专门的介绍。一位老人说:茶源馆创意很不错,我看这个唐蒙史事,今天才知道这个人对贵州茶产业贡献太大了。
悠久的贡茶历史 独特的贡茶文化
在茶源馆贡茶文化廊,特意为参观者展示贵州贡茶文化。相对于茶籽化石的受追捧,贡茶文化展示就显得冷落得多,只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此驻足。贡茶文化廊设计得独具风格:在长廊前置贡茶碑,长廊中间为石砌步行桥型造型,两旁为仿石质浮雕,上刻贡茶史。虽然从实物上我们很难看清楚它上面的字,但还是可以通过现场讲解员的讲解,了解其中的贡茶历史及文化。
贵州贡茶历史悠久,特别是贵定云雾茶。 贵定有2000多年的种茶史,600多年的贡茶史。贵定云雾茶在唐、宋、元、明、清时均为朝廷贡茶,属清朝八大名茶,是贵州省唯全国罕见的、既有史志记载又有碑文记载的贡茶。在贵定云雾山上保存完好的立于清乾隆五十五年的云雾贡茶碑就是历史的见证,是贵州省唯一有碑刻史志记载的茶叶,该碑文228字,尚清晰完好。嘉庆十年,为保护贡茶生产地域不受侵犯,又立云雾鸟王贡茶产地地界碑,界定了云雾鸟王贡茶产地范围。
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汉族人 一展屯堡茶文化
在茶源馆屯堡展馆里,有两个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妇女。身着蓝色斜襟大袖长衫,系青丝腰带,开襟处,领口及袖口边沿,绣着花边,长发分三绺,左右倒挽形成鬓角,后面一绺挽成园髻,再用白布包头一圈,耳配坠,银手镯,头上别银钗玉簪。一边热情的向莅临展馆的人奉上一杯香气扑鼻的绿茶;一边操着浓郁的方言,向参观者推介手自己的工艺品。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人们都很好奇;她们究竟来自何方?
参观者问她们是什么少数民族时,她们笑答;我们是汉族人,不是少数民族。老家在南京,到贵州已经600年了.
原来,她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人,是600年前,受明太祖派遣来云贵的屯堡人的后代。她们至今仍然保留明代江淮妇女的服饰。这种服饰在贵州显得十分突出,它与当地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完全不同,与城市中的汉人的服饰也不大相同。它保留着古代的式样而出现在当代,与现实产生强烈的反差。成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屯堡茶文化。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 续写贵州茶叶辉煌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场馆,陈列了许多当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时期的宝贝。有大平车、包装箱、大力风选机等。每个走进该展馆的市民都会被一个庞然大物给吸引,当记者靠近这个实物时,身着红色旗袍的女讲解员正在为参观的人群讲解这个庞然大物的故事。这是红碎茶生产线,是我国近代最早木制的大型茶叶加工设备,这台设备为我国的红茶生产工艺和红茶出口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其生产的红碎茶等茶叶曾出口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大门。担任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讲解员的吴微微说。
据了解,抗战时期,中国传统出口产品茶叶、丝绸受阻。国民政府欲在西南山区创建茶叶科研生产出口基地,意在通过滇缅公路出口长期以来受到国际社会青睐的中国茶叶,从而换回更多的枪支弹药用来抗击日本侵略军。
于是于1939年4月初,由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联合派遣王淘、天福、李联标、朱源林等茶叶考察专家组考察老茶区。专家组在得知湄潭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竹木茂密,眉尖贡茶,且民风淳朴,社会秩序稳定,地处筑渝公路东侧,交通较为方便。专家组决定把茶场建在湄潭。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建立,为贵州的茶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快了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步伐。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茶源馆,让贵州茶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