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茶的人都喝膏了

  生在山里,死在梦里,埋在缸里,活在杯里,饮在口里,爽在心里,记在脑里,功在体里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的介绍,很难想象,这么文艺范儿的描述,是用来形容一种极具历史感的茶饮茶膏。
  日前,在北京农展馆举行的茶博会上,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陌生又新奇的茶膏,成为展览会上的一大亮点。事实上,随着近些年来普洱茶及其深加工的产品在市场上被广大消费者逐渐认可并接受,茶膏这一源自古老中国的传统养生名品在失传了半个多世纪后,也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并被广大普洱茶和茶膏爱好者争相追捧。
  那么,到底什么是茶膏?茶膏适不适合收藏?
  疑问:什么是茶膏?
  是对茶汤的提取和浓缩
  所谓茶膏,一般是指普洱茶膏。事实上,现代茶膏的制作工艺是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茶膏制作工艺。据《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一文记载,这种方式模仿了清代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在更加繁复、细致的工序下,把茶汤的提取和浓缩,控制在常温40摄氏度左右。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的溶解到茶汤再收敛成膏。
  100公斤的茶叶只能熬制出35公斤的茶膏,4月25日,在茶博会现场,某品牌茶膏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茶膏是茶叶的精华所在,古代制作茶膏的方法就是大锅熬制,但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中所含的诸多有效成分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大都是运用现代生物科技手段,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冷却干燥后,精制而成。现代制作工艺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茶叶中的有益物质,同时把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都去除掉。
  市场:谁在买茶膏?
  已成年轻白领的快消品
  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经科学研究证明,茶膏中茶多酚含量是普通茶叶的3050倍,其抗氧化效果是维生素的20倍,茶膏中茶色素质量高于茶叶,可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茶膏中的L-丙氨酸、L-半胱氨酸可有效加速酒精代谢,醒酒护肝功效显著;茶膏内含丰富的果胶物质,具有很好的解毒、养胃、助消化的作用;茶膏中儿茶素成分较高,常饮能提高骨骼矿化水平,加强骨骼硬度。
  其实保健功效只是茶膏受关注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方便快捷的饮用方法。在茶博会上,记者注意到,好奇的观众聚集在老茶膏的展位,仔细询问茶膏的来龙去脉、养生价值等信息,其中不乏年轻人。除了有养生功能,我更看重它的方便快捷的特性,就像速溶咖啡一样,在办公室里喝起来比较方便。一位在展柜前询问的参观者告诉记者。
  事实上,近年来,年轻人对茶已经越来越依赖。在一份鲁东大学所作的《茶膏消费市场调查报告》中,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20岁以下的青年消费者占比重为46.15%,在消费者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是茶的主流消费者。
  当然了,除了年轻人把茶膏当作方便快捷的饮品外,还有一个群体也是茶膏的主要消费者,那就是茶膏的收藏者了。收藏茶膏的人,通常不会拿来喝,就是作为升值的收藏品收藏。他们的茶膏体积不会很大,但贵在年旧,升值空间很大。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收藏:老茶膏有一定价值
  普通茶膏喝喝就好
  记者了解到,普通茶膏的价格从每斤500元到上万元不等。那么,到底茶膏具不具备收藏价值呢?
  价格较高的茶膏是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的,但也要看市场的整体走向。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工作人员也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高年份老茶膏,因为保存了几十年的老茶膏即使存在,其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基本没有任何品饮价值。
  但是真正的老茶膏的收藏价值高也是不争的事实。2004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将鲁迅先生保存的普洱茶膏(3g)拿出来拍卖,以1.2万元的价格成交,轰动一时。2007年,1块重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以82万元的高价被收购。2010年,一盒清宫普洱茶膏被拍卖,以100.8万元的天价成交。
  茶膏的历史
  茶膏为什么这么神奇,还要从它的历史说起。
  公元780年,唐朝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唐代制作茶饼才用采、蒸、捣、拍、焙、穿、封,其中在蒸、捣、拍这3道工序中,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认为最好的饼茶就是含膏者皱,即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形成皱纹状。因此,在唐代,好茶表面上一定是含膏者皱,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需要指出的是,陆羽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宋代的茶风以及茶人代表,将茶膏推向了一个高峰。北宋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这段话的意思是:蒸熟的茶叶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的《茗荈录》中,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标志着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可是到了明代时期,茶膏制作便渐渐消失了,因为明代禁用诸如龙凤团饼之类的紧压茶,改而推广散形茶。这个重大变故导致延续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
  清代伴着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1729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叶制成茶膏,进贡朝廷作为贡茶。此时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的前身,云南土法制作。后来乾隆执政,将茶膏由皇室贡品转为皇宫御制。茶膏迁入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之后,在借鉴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现在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创造了一种新的压榨制膏工艺。这套工艺历经186道工序,72 天精工细作而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宫廷普洱茶膏。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普洱茶膏一直作为清朝皇室特权御用物品,史册记载,雍正、乾隆、嘉庆等都嗜饮普洱茶膏,普洱茶膏还是清朝八色贡品之首。
  1793年,普洱茶膏作为国礼第一次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普洱茶膏就此流到海外。据相关文献统计,在这段时期作为国礼送出的茶膏达200匣。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懂茶的人都喝膏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