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寅仙,紫砂的精髓在于山水风骨

做紫砂壶工艺到了一定水平,看的就是文化,就是人品。
广东人嗜茶,也爱玩壶,尤爱紫砂壶。但良莠不齐的紫砂市场让人眼花缭乱,如何鉴别和鉴赏紫砂壶?日前,记者在广州采访到难得驻足广州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在谈及紫砂时,她说:紫砂的精髓就在于‘土气息,泥滋味’中的山水风骨。好的紫砂壶,除了要由产于江苏宜兴的纯正紫砂泥做成,还在于紫砂壶的造型要形神兼备。
紫砂造型贵法自然
紫砂造型贵法自然,紫砂塑器有史以来,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它以自然物体形象为创作源泉,题材丰富,经历代众多艺人的智慧和创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个时期皆有风格独特的名师巧匠出现,创制出不少传世佳作。汪寅仙以她自己的作品为例来说明紫砂壶神形兼备的重要性。
汪大师善于把现代的造型元素融入到紫砂壶艺术之中。她创作的神鸟出林壶,构思简练概括,形象生动,整体感强,壶身、壶把整个为一球体,壶嘴似鸟头,道法自然,在壶身和壶把之间通过上下不等的虚空间,使神鸟展翅,舒展自然得体,经艺术图案变化产生了动感,线条挺而有劲,提握舒适,整个壶体在艺术上达到了取其势、提其形、表其神的效果,是一件富有时代精神的雕塑性艺术珍品。
作品曲壶,这是当代文人和艺人结合创造的一个典范。1988年年初,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和汪寅仙共同设计。他们从蜗牛的造型中得到启示,寻找到了贯穿于造型结构的主线圆的渐开线,从壶口开始,连接提梁,转至腹部,并通过腹部延伸到壶嘴的主线,将形体结构的各部分融于整体,获得面、体、形与空间的和谐。就这样,一件旷世杰作问世了。1990年,作品《曲壶》分别获得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曾在日本展出时,观众在其作品下面摆放鲜花,以示对精英艺术品的敬意。
汪大师在50多年的制壶生涯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观,她认为:紫砂花货设计是要将自然界中物体的形态去粗取精,并进行艺术上的加工提炼,将之变化成高于生活的艺术品,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汪寅仙每次创作时,都要面对实物,反复揣摩,以女性特有的情感意识去把握造型、色彩,使作品更富感情和灵性。她喜欢把自然界中美的东西提炼、浓缩到自己的作品中,并赋予它们鲜明的个性色彩。她创作的以松为题材的作品,老辣苍劲、气势横生;以竹为题材的作品,清秀挺拔、高风亮节;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冰肌铁骨、傲霜斗雪。
紫砂壶是人生经历的浓缩
壶如其人,大师的紫砂壶为何与一般的壶不一样,便在于大师的壶是其人格和人生经历的高度浓缩。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告诉记者说,汪寅仙大师将对大千世界中自然万物生灵的感悟,用自己的智慧、一双巧手升华成为一件件紫砂艺术珍品。
紫砂产于江苏宜兴,更为精确的地方是丁蜀镇。这个镇与景德镇并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两大重镇。这里凭借着独特的自然条件,成为紫砂的唯一产地,也因此而饮誉中外。1943年6月,汪寅仙出生于宜兴丁蜀镇陶艺世家,她的太婆、爷爷、奶奶和父亲都是当地制陶高手。受家庭影响,汪寅仙从小就喜爱上了紫砂陶艺。1956年,汪寅仙小学毕业,恰逢宜兴紫砂厂招收学员,经过简单考试,她与其他30名学员一道成为了紫砂厂的学徒工,先后师从著名的紫砂大师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蒋蓉等。学徒从捶泥开始,学会基本的打片子、打泥条后,才能学做壶身,而后是学做壶嘴、壶把55年的做壶人生,让她对紫砂壶有一种如对亲人,一日不可无君的感情。
据史俊棠会长介绍,汪大师做壶高标准、做人很低调,有三个抢着来为人所称道:坐车帮别人开门抢着来,出门搬运行李抢着来,用餐买单抢着来。无论是工作期间还是退休后,汪寅仙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她将曲壶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将神鸟出林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将斑竹提梁壶捐赠给南京博物院,将松竹梅壶捐赠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捐出的壶有近百把。她说,紫砂壶是有灵性、有生命的,它能折射出作者的心胸、气度、才思、情怀,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壶。做紫砂壶工艺到了一定水平,看的就是文化,就是人品。

人物档案
汪寅仙:非遗传承人、紫砂大师。1943年6月生,宜兴丁蜀镇人。先后师从吴云根、蒋蓉、朱可心、裴石民等名家。她的代表作品《回方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曲壶》、《桃圣壶》、《梅椿壶》、《大一粒珠》、《秦权壶》、《南瓜壶》等作品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皇家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六大博物馆。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汪寅仙,紫砂的精髓在于山水风骨

赞 (0)